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槐溪村(今湖州常溪村)。明朝最著名的水利专家。然而,绝大多数人对这位伟大的水利专家的生活了解不多。下面我们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img]377501' />
潘季驯雕像
潘季驯出生在一个有官宦背景的家庭。父亲叫潘奎,母亲是刑部尚书闵贵的女儿。潘季驯排名第四,以前有三个兄弟。据说潘季驯年轻聪明,六七岁就能写诗,在当地很有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从此走进仕途。一开始在江西、广东当官,颇有政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入右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了漫长的治黄生涯。
潘季训一生四次治理黄河。1566年,潘季训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上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丁忧去职。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邳州、遂宁,再任总河,次年报河工成。但不久,一艘运输船发生了事故,并被弹劾和罢免。夏再起官,万历四年(1577年)巡抚江西。第二年是刑部右侍郎。万历六年(1579年)夏季,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草,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竣工,黄河下游几年无恙。万历八年(1581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4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img]377502' />
潘季训巡河
张居正身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上吊自杀,全家饿死十余人。潘季驯为张居正的家人求情,却惹怒了万历帝,因此落职为民。朝廷里的一些官员为他感到难过。万历十六年(1589年)黄河大患,在朝中官员的保荐下,潘季训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万历十九年(1592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右都御史。第二年,以病辞休。三年后,他被埋在湖州八里店镇三墩村曹家墩。潘季训作为《陈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是我们研究古代治河水利史的珍贵材料,其中许多经验和技术至今仍具有利用和借鉴意义。
[img]377503' />
明万历18年河防清单
潘季驯多次治河,绝非一时侥幸。这取决于他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潘季训主张对黄河下游进行综合治理,他利用相互联系的思维,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黄河等于保护运河。此外,黄河与淮河相交,治淮治黄密不可分。潘季训知道黄河有很多沉淀物,具有“急则沙随水流,慢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就必须“用水攻击沙子”。他主持修筑有缕堤、遥堤、格堤的堤防,构建了完整的防洪治河体系。正是由于潘季训的正确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黄、淮、运河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明朝潘季驯是谁?他是如何治理黄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