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数亿中国人

红薯不仅好吃,而且健康。不用说,红薯的功能有很多好处!

[img]375436[/img]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明确记载了“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海中人多寿,吃甘薯故”。

但对过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充饥!

今天的人不再以此为主要食物来源,但说到红薯,我相信没有人知道。然而,你知道红薯实际上是进口产品吗?

红薯,又称红薯,有红薯、红薯、红薯等。

在过去,海外被称为“番茄”,许多从国外引进的物种都被称为“番茄”。

红薯叫红薯,也是从海外引进的。

那么这东西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说到明代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从小念诗读书,年不二十就中秀才,后来厌倦了科举,弃儒经商,搬到闽县南台大道铺。

[img]375437' />

明万历时期,为了谋生,他决定借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进行跨国贸易。他和商人一起去吕宋(今菲律宾)做生意。

也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 耐旱易活,生熟可食。

他意识到甘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把它引入当地,将是造福万民的好事。

[img]375438' />

可甘薯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将受到处罚。

因此,陈振龙注重学习红薯栽培技术,认真向当地人求教,等待机会。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带甘薯出境的禁令,将甘薯藤绞入吸水绳(另有“藤篮”、“竹筒包装”等说法),藏在船内。

经过日夜航行,土豆种子终于带回了家乡,然后立即开始在自己的房子附近试种。

今年大旱,五谷欠收,福建巡抚金学为此大伤脑筋。

陈振龙让儿子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恳切请金学曾“乞求广生民计,种植各属效文,以裕民食”。

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古籍记载,荒年时“村民生活在土豆人十七八”。

闽人感受金学曾之功,将红薯改名为金薯,又因其甜味,又称红薯。

清初,红薯已传遍闽、赣、云、贵、川、冀等地。

[img]375439[/img]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推栽红薯,以为救荒之备”。

从此,中国红薯成为人民的主粮作物之一。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修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img]375440' />

陈振龙从“外番”引进“红薯”,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在全国各地引进和推广红薯,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也正是红薯的传播,在大荒之年,因灾年而饿死的人数大大减少。

换句话说,红薯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当时西汉人口已经达到6000万,但直到明末才有1亿人,但乾隆人口飙升至2亿,清末同胞4万。


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数亿中国人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数亿中国人


  • 为什么统治者在明朝洪武年间迁移人民?
  • 明初洪武年间,统治者大规模阻止人民迁移,史称明初大移民或洪武大移民。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我们知道,对...

  • 为什么常遇春战功出众,总是做徐达的副手?
  • 朱元璋能建立明朝,战功卓著的常遇春和徐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常遇春从军20年,大小战役近百场,但都没有失败。他声称自...

  • 作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常茂为什么不出名?
  • 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你听过常茂的故事吗? 说到常茂,你可能有点奇怪,但说到他的父亲,就像雷声一样,他的父亲是明朝著名...

  • 常遇春一开始没死的话 蓝玉最终会死吗?
  • 对常遇春和蓝玉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常遇春不死,蓝玉还会被杀吗? 通过对朱元璋的了解,我们也应...

  • 陈振龙:从海外带回一根藤蔓,成为甘薯之父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食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粮食产量不高,...

  • 为什么古代士兵战后不能立即脱下盔甲?春天的死和盔甲有什么关系?
  • 公元1369年7月,明朝开国将军经常在柳河川遇到春病。就在十几天前,他刚刚完成了他一生中一场著名的战斗:上都之战。 常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