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太监,我们总是想到一些肮脏的事情。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没有好东西。在中国古代“父母不敢伤害身体和皮肤”的意识下,太监被认为是最低的。因此,太监在中国古代是畸形的,他们的不完整导致心理扭曲,他们经常做一些反人类和社会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大太监,如刘瑾和魏忠贤,都是大奸臣。哪一个不是灾国祸民的存在,但历史上有一个太监不但不坏,反而一身正气,还救了一千多人的命。
[img]371933' />
唐末至五代的宦官张居翰,唐昭宗年间的主要政治问题是宦官乱政。昭宗尽最大努力打击宦官,只要是宦官,不管好坏。而张居翰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太监,却躲过了屠杀。张居翰能死里逃生,全靠他有个好哥们,刘仁恭。当时刘仁恭任节度使,他谎称自己已经杀了张居翰,偷偷把他藏在背后。后来梁兵攻打刘仁恭,刘仁恭派张居翰跟随晋王李存旭攻打泸州。
[img]371934[/img]
进宫后,张居翰跟随唐懿宗时期的大太监张从玫,成为他的养子。这就是寻找支持者。有了支持者,很容易做到。此外,张居翰工作认真严谨。@ 被唐看中,20多岁被任命为南护军判官。后来被皇帝信任,被派去担任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的监军。当时监军的名声其实并不好。说白了,监军就是皇帝的眼睛,在军官面前什么都不会盲目指挥。本质上除了抢功劳什么都没有。
[img]371935' />
蜀国亡国之君王衍和官员被护送到北京师傅,但中途发生了叛乱。皇帝很生气。他之前承诺的慷慨待遇被直接忽视了。如果一个圣旨继续下去,他们将被删除。诏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王衍一行,并宜杀人。“拿到诏书的张居翰看到圣旨后,认为至少有1000人参与了“王燕一行”,包括孤儿寡妇和无辜的人。他认为皇帝这样做太残忍了,但他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愿。因此,心地善良的张居翰冒着杀头的风险,将“王衍一行”改为“王衍一家”。
[img]371936' />
擅改诏书是一件大事,无疑会死,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人认为张居翰有勇气偷诏书,所以没有人怀疑。至于忙着调兵遣将的李,也没时间关注这件事。这样,后蜀百官、王衍的仆人等1000多人的生命才能得到保全。不久,李被杀,李嗣源进入洛阳,宣布即位,张居翰趁机请求免官归乡,获得批准。张居翰于是回到长安,两年后病逝,享年71岁。
为什么张居翰敢修改诏书? 张居翰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