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明,753年左右在世,与刘长卿同时代。据诸家记载,只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大历。他的诗爽朗激越,不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人影响很大。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img]365037[/img]
襄州(今湖北省襄阳)人张继。张继博览有识,易谈,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登进士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天宝。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玉宝在第一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了两京,张继被聘为员外郎到西府中供差遣。从那以后,他弃笔参军。后来,他被录用为检校员外郎,并被提升为检校郎。最后,他被任命为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盐铁判官,并在洪州分管了财富。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就因病去世。他的朋友刘长卿写了一首悼词《哭张的继承人》,说:“世难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他诚实正直。后来,他的妻子也去世了。他非常关心兵乱后的人民生计:“女停襄邑抒,农废汶阳耕”、“火燎原依热,风摇海未平”(“送邹判官到陈留”)、“量空海陵粟,给缺水衡钱”(“赏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礼”),都是关心时事的作品。不幸的是,他留下的诗不到50首,其中还有皇甫冉、韩红、顾况、窦叔向的作品。他自己的诗风清爽而激进,不假雕刻,丰富而清晰,与他超脱的思想是一致的。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人,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论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澈,有道士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也不例外。但他没有一般仕宦官的官僚习惯,曾经写过感情诗:「调和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不知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样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中兴间气集》由高仲武编辑,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132首诗,其中包括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邱。为文,不自雕。当时及尔登第,秀发。诗体清澈,有道者风。比如“女停襄邑织,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而且“火燎原犹热,风摇海不平”,比兴深。从评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家庭世代都是诗人,现在我们不知道他是谁的后代。在《全唐诗》中,他的诗只有40多首,其中还有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过:“张继诗三十多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南宋时期只存了三十多首。
[img]365038[/img]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不是名家。《唐诗品汇》将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若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也许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为《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在《唐诗三百首》之前,历代诗选都收入了这首诗,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并在众口中传诵。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