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翁姓原出,吴氏后出。《宋史》无传。一生未先,游幕终身。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苏、杭、越。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淮安镇江,苏杭路经过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茹黄二溪。游踪所到,每一个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嗣荣王赵、芮门下客,后“困死”。
有一本《梦窗词集》,有340多首存词,分为四卷和一卷。它的词数量丰富,风格优雅,奖励多,伤害时间和哀悼,被称为“词中的李商隐”。后来的评论很有争议。
人物生平
吴文英(1200?——1260?),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宋史》无传。宋人笔记方志也很少说话。可是《梦窗词》中的几个字题小注,犹可钩稽其生平崖略。《浩然斋雅谈》的周密卷下称吴文英和翁元龙为“亲伯仲”。盖本是翁姓,是翁逢龙弟,翁元龙兄,过继为吴氏后裔。翁逢龙为嘉定十年进士,官至平江通判。在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住时间最长的吴文英,一生都没有第一次游幕。最早的集中词年龄是绍定五年(1232)所作的《声音慢》,题云:“陪幕中的孙子无坏于郭希道池亭”。又有“木兰花慢”注:“陪仓幕”,“八声甘州”注“陪庚幕众游灵岩”。
宋代各路设提举常平司负责财富,简称仓司、庚司。吴文英为江南东路提出常平司幕宾,流连吴门凡十二年。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淮安镇江,苏杭路经过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红薯二溪。游踪所到,每一个题咏。吴文英提到家乡四明只有“木兰花慢”“凝望久,山苍”一词,而作为苏州之词,至少有50多名考生。盖苏州冠盖往来,名胜云集,吴文英正值华年。诗酒之际,“重罗红字写香词”,警拔艳发,业已惊世。吴文英在杭州的客房时间可能比苏州长。他早年假装在六桥烟柳。春佑三年(1143)离开苏州后,继续与翁逢龙断桥并马之旅。过西湖先贤堂(《西平乐慢》)过都城老居(《三舒媚》),回忆“十年西湖”往事(《莺歌》),都是旧梦重寻,伤今感昔。春佑十一年(1251),涌金门外西湖边丰乐楼重建,吴文英作《莺啼序》长调“大书于壁”,一时传颂满城。其杭州词作年可考者,以此为最晚。
晚年,吴文英曾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嗣荣王赵、芮门下客。赵与芮是宋理宗赵与君弟,度宗赵之生父。在景定元年(1260)赵琦立为皇太子后,吴文英又上嗣荣王和荣王夫人寿词。赵与芮后于咸淳二年(1266)晋封福王,而吴文英则未见,盖已先卒。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称吴文英“晚年困以死”。夏承涛的《吴梦窗系年》姑定吴文英出生于宁宗庆元六年,卒于理宗景定元年,享年60岁左右。夏普考索非常精,其生卒年限可能略有移动。杨铁夫的《梦窗事迹考》称,吴文英卒于德佑二年(1276)元兵入杭后,没有实证,也没有信从。《中兴以来的绝妙词选》编制于春佑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九首词,时吴文英在越州,年约50岁。
黄升并引尹焕的《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宋者,前有清真(周邦彦),后有梦窗。这不是焕之言,也是四海之言。尹焕与吴文英交往已久,是梦窗词的最早评论员。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称尹焕为“知言”,而不是“公言”。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也叫“梦窗深得清真之妙”。于春佑三年(1243)初始吴文英,吴文英为此传授词法,略云:“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几乎缠令之体。用词不能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能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柔之意。“沈义父所述词法,吴梅《乐府指迷释序》称为“吴氏家法”。张炎的《词源》评梦窗词“质实”,不同于姜奎的“清空”。“如七宝楼台,令人眼花缭乱,破碎,不成片段。后人称张炎过尊白石(姜奎),未免贬损梦窗。《白雨斋词》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整篇,顾多警策。也就是说,分数语,每自入妙,难道不是片段邪吗?现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张翔龄的《词论》云:“词至白石疏忽极了。梦窗辈起,以密丽争之。蒋兆兰的《词说》被称为梦窗词“英思壮采,绵丽沉警”,“佳处密丽,疏快非其本色”。周颐的《惠风话》卷二又云:“近人学梦窗,辙从密处开始。梦窗密处,可以让无数的丽字,一个生动的飞舞,如万花为春;若非皱绣,则无生气。"梦窗词集有四卷和一卷两种。《梦窗甲乙丙丁稿》是毛氏古阁刻的四卷本,《强村丛书》刻有太原张廷璋藏的一卷本。
人物成就
纵观吴文英的一生,没有重大的政治活动,旅游范围大致局限于江浙。他在南宋的名声主要是因为他悲伤动人的话语。吴文英的《梦窗词》有300多首存词,仅次于南宋词人辛弃疾。除了部分作品,其中很多都是表达“长恨”的恋情词,其中著名的长篇《莺歌》和《残寒欺病酒》极言相思,表达的低回缠绵、生死之情催人泪下,其艺术感染力远不如那些描写幽会欢情的艳词。措词、用典、结构都刻意求工,因此在古今长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广为后人传诵。
除了情话,《梦窗词》中还有许多悲伤的作品。在吴文英生活的时代,元代金而起,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吴文英既不能奋起呐喊,也不能通过写风景咏物来表达对国事的担忧。在他的话中,要么伤宋朝的衰落,要么隐喻南宋君臣的偷安,要么描写山川的荒凉,要么哀悼被迫害的忠臣良将。与此同时,又夹杂着对人世沧桑的感叹,将家国之感与人生经历之痛融为一体,其忧郁与悲伤之情随处可见。当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相比,吴文英的忧愁国事之作显得苍白而消极。
吴文英南宋词人生简介,人物成就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