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称奇水道人,奇水(今湖北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出生于世医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行医不谋私利。他经常让来访者住在自己家里,亲自照顾他,直到他治愈并被送走。他晚年参考各种理论,结合个人经验。撰写《伤寒总病论》6卷,补充和发挥仲景思想。其突出特点是重点阐发温热病,提倡将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这是外感病学的一大发展。
人物简介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称奇水道人,奇水(今湖北习水县)人。出生在世医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读书永不忘记。从黄帝和扁鹊脉书学习,很快就知道了,可以解释新的意义。时间不到20年,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研究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也全部涉猎,融会贯通。
庞安时兼收并蓄,颇有经验,尤其擅长《伤寒论》,以善治伤寒闻名。苏轼曾称赞他“擅长伤寒,擅长长沙遗旨”。时人被称为“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
庞安20岁时,医名传遍江淮。他喜欢读书,即使在寒暑期间,他也不会放下论文。当他听说有很多不同的书时,他渴望买它们。他一生都讲侠义,喜欢斗鸡、走狗、打球、博奕音乐等等。他为人治病,不分高低,招待生活,尊老慈幼,就像病在自己身上一样;其中,不治之症必须如实告知,不再治疗;病人不愿意用钱感谢他。他的医德高尚。
[img]364882[/img]
学术内容
在学术思想方面,庞安不仅擅长伤寒,而且熟悉温病、内妇儿科,都有研究;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尤其是伤寒和温病。
一、解释伤寒理论
庞安治疗伤寒主要从病因、发病开始,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他承认前人认为伤寒的原因是“寒毒”,只是因为时间、地区、体质不同,表现出伤寒(指狭义伤寒)、不同的证候,如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
庞安时在《伤寒例》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发挥了作用,强调所有外感热病的共同原因是“毒”。虽然“毒”具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属性,临床表现也有中风、温热、夏湿、急缓轻重等多种,但只要抓住了“毒”,就抓住了所有外感热病的共性,说明治疗外感热病要注意“解毒”法。此外,他还指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寒毒与营相浑”、“当是的时候,勇者气行则己,胆者则成病”。虽然寒毒已经侵入人体,但它能否发病取决于素体的强弱和正气的兴衰。此外,在毒气“从化”的倾向上,庞安时还强调了素体的决定性意义,认为“假令素有寒的人,阳虚阴盛的多变疾病,或阴毒的多变疾病;素有热的人,阳盛阴虚的多变疾病,或阴毒的多变疾病”。他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辩证的认识。同时,他也意识到外感与四季气候和地区住宅密切相关。他也感受到了寒毒。冬天是伤寒,春天是温病,夏天是热病,夏天是湿病,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不同的病证。不仅如此,居住在山区较多地区的患者多为中风中寒,平居者多为中湿中暑,说明发病与地域居住有关。
庞安时期,虽然宗仲景法律擅长治疗伤寒,但善于灵活变化。他经常因时间、地点和人而异。他在治疗方面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丰富了伤寒的治疗方法。
二、解释温病理论
庞安时基本上分为伏气和天行两类。前者是冬季中寒,随时变病,如春季“温病”、夏天的“热病”和“中风”、“湿病”、“风温”等,“其病因冬季中寒,随时有变病形态的耳朵,所以大医称之为伤寒”。伏气又可以分为伏寒和伏热,但都不同于天行温病。因此,他指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二则一方,二则一乡,二则偏一家。“认为天气温度疾病是由有毒气体引起的,相当流行,传染病证据,是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外热病证据,其治疗不同于伤寒,伤寒“汗”,“如果伤寒汗会死”,提出了温度疾病和伤寒治疗,这对后代温度疾病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庞安时从其丰富的临时证据实践中观察到,温病是温毒最严重的危险。他将温毒五证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辨证论治。他有一定的见解,指出“那些因为好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的人,春天有青筋,夏天有赤脉,秋天有自气狸,各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各有各的治疗方法”。对于温毒五证的治疗,他着眼于一个“毒”字,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辛温散毒,处方以大量石膏为主,实际上为余师愚治温疫开辟了一条门径。此外,他还专立了《辟温疫论》,列举了“治疫气不染”的一方,包括辟温粉、雄黄嚏法、千敷散等,体现了他治温病重点预防的思想。
@ 庞安时治疗伤寒是从病因和发病入手,强调身体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广义上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而天行温病是由“异气”引起的。建议将温病与伤寒分开治疗,指出温病中温毒最危险,温毒五大证的治疗方具有特色。重视预防的思想也是有价值的。不仅如此,其高尚的医德也是可取的,为医学界树立了榜样。
庞安时生平简介,北宋医王学术内容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