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乾佑,生卒年未知,在安史之乱前在安禄山手下效命,安史之乱爆发后,崔乾佑跟随安禄山攻打洛阳,大败唐将封常清。
[img]363696[/img]
人物经历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被称为大燕皇帝。崔乾佑指挥叛军开始攻打潼关。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有优势,但大部分都是未经训练的士兵,战斗力无法与叛军相比,主将哥舒翰病重,所以选择坚持。崔乾佑为了引诱唐军,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错觉。他隐藏了所有的精锐士兵,只留下一些老、弱、残疾士兵在外面炫耀。陕西县所谓的叛军只有4000人,缺乏训练和脆弱的谣言无处不在。当然,这些谎言对久经沙场的哥舒翰没有影响,但却影响了不懂军事、与哥舒翰有差距的宰相杨国忠。老玄宗也相信这些谣言,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无奈,6月初四,哥舒翰率兵出关,影响大唐帝国命运的潼关大战开始了。`
哥舒翰军虽然缺乏训练,但毕竟有20万人,实力不容小觑。崔乾佑决定占领险要,诱敌深入,然后断其退路,全歼唐军。六月初七,双方在灵宝西原会战。崔乾佑将精兵藏在阵后,只派出一万多士兵,而且布阵混乱,有疏密,有前有后,官兵看到都笑叛军不能用兵。看到叛军少,哥舒翰命令全军发动进攻。王思礼率先5万精兵,庞忠率先10万后,哥舒翰带兵3万在高丘督战。双方一战,叛军就大败逃亡,官军跟随追击,毫无防备。见官军进入狭道,叛军伏兵四起,从高地向官军投掷滚木、石块,官军大乱。由于道路狭窄,士卒挤成一团,根本无法施展。哥舒翰命人以马拉毡车为前队,冲击叛军,想冲出一条路。崔乾佑见此,便用几十辆草车挡住牛车,放火焚烧,命士卒高声呐喊。有一段时间,浓烟滚滚,官兵睁不开眼睛。他们只听到周围的杀戮声。他们认为叛军在烟花中,所以他们召集弓箭手射击。直到天黑,箭已经射尽,他们才发现根本没有叛军。这时崔乾佑派出迂回的同罗骑兵在官军背后发起攻击,官军腹背受敌,彻底溃败。士卒们纷纷逃命,许多人淹死在黄河中。叛军乘胜追击,官军后军见前军战败,也纷纷逃往潼关。潼关外有三条重壕,原本是为了阻止叛军,但此时却成了官军的死亡陷阱。溃败的人马落入壕沟,深达一丈的壕沟迅速填满,死伤无数。只有8000多名残兵逃入关中。两天后,崔乾佑轻松征服潼关。
潼关失守,长安成为无防御城市。然而,为了谨慎起见,安禄山并没有立即攻击长安,而是命令崔乾佑驻扎在潼关,观察唐军的走势。6月13日上午,玄宗匆匆逃走,留守的京兆尹崔光远远投降安禄山。安禄山随后派心腹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命令崔乾佑率军北上攻占河东各县。不久,河东各县都被俘。
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叛军将军史思明在太原被李光碧打败,战争主动权开始转向唐军。同月,郭子怡计划首先收复河东,因为河东介于两京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与被困在叛军中的前唐朝官员秘密联系。
郭子仪于2月10日进入河东。11日,兵到河东城下,城内司户参军韩明等为内应,唐军顺利进城。崔乾佑措手不及,赶紧跳城逃跑,到城北聚集士兵反击,再次被郭子仪击败,损失惨重。崔乾佑率残兵逃往安邑,安邑人开城放叛军入城,当人马进入一半时,突然闭门攻击,将入城叛军全部杀死。崔乾佑侥幸没有进城,带着剩下的人从白径岭逃到洛阳,投奔安庆绪。
不久,唐军连败叛军,收复两京。崔乾佑和安庆绪一起逃到叶军。不久,叛军将军蔡思德和田承思率军援助,叛军军势再次恢复。安庆绪派崔乾佑和蔡思德进攻河内,但没有进攻。
此时,叛军内部出现了不合时宜的内讧。安庆绪听了诽谤,杀死了将军蔡思德,蔡的下属一个接一个地逃走了。为了稳定军队的士气,安庆绪任命了资历较高、军事功绩较好的崔乾佑为全世界的兵马使领导军队。然而,崔乾佑任性而善于杀人,士兵们不愿意为他效力。
758年9月,唐军集中9个节度使,以宦官鱼朝恩为指挥,对叛军发动总攻。10月,官军攻打卫州,安庆绪亲率崔乾佑、田承嗣、大军7万来援,分为三军,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领中军。郭子仪让弓箭手埋伏在营地里,出兵诱敌,诈败而走。叛军追击到底,弓箭手万箭齐发,叛军大败。安庆绪的弟弟安庆被官军俘虏,官军征服卫州。郭子仪趁胜追击,再次击败叛军于愁思岗,前后杀死叛军3万多人。安庆绪率残部退到叶郡死守,派部将薛嵩向史思明求助,并表示愿意将皇位交给史思明。史思明随后发出范阳兵13万援邺郡。
759年3月,史思明在叶郡大败官军,解邺郡之围,在城南收军屯。安庆绪担心史思明入城后夺了他的位置,于是与崔乾佑、孙孝哲商议闭门坚守,但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安庆绪别无选择,只能派张通儒和高尚去考验史思明。史思明一方面对他们表示忠诚,另一方面买下了他们。他还派安太清进城,骗安庆绪说要和他分享世界。安庆绪中计,率高尚、崔乾佑、孙孝哲等人出城与史思明联盟。史思明早已埋伏甲士,以杀父罪杀安庆绪,崔乾佑因为是安庆绪心腹,也一起被杀。
参与安史之乱的将领 安禄山下猛将崔乾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