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从后人上帝的角度来看,这一刻已经成为蜀汉最繁荣的时刻,隆中实施的战略条件已经完成(跨越荆益二州)。同年,刘备独立成为汉中之王。当他回到成都时,他意外地选择了汉中太守的候选人魏燕。
[img]360012[/img]
汉中是整个益州的北门,是与曹魏抗衡的前线,也是未来北上图中原的桥头堡。守卫这里的将军一定是未来北伐的先锋。刘备集团认为张飞是这个职位的一部分。同样,魏延也没有感到尴尬。相反,他英勇地对刘备说:如果曹操派了10万军队,我会为国王消灭他。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军队入侵,我会为国王阻止他。刘备对此赞不绝口。
从刘备对马苏和其他人的评价来看,他们仍然有能力认识皇帝。守卫荆州的关羽是个全才,所以汉中的魏燕在刘备心中几乎可以和关羽一样。
然而,关羽在荆州的崩溃彻底打乱了刘备集团的计划。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彻底把隆中的计划变成了泡沫,魏延也长期没有战斗。这对他来说不是一种挫折吗?
然而,挫折并没有停止。诸葛亮平息了南方的叛乱,并上演了《出师表》来决定北伐。魏延作为将军出征。我们可以想象,从219年成为汉中太守到227年成为诸葛亮北伐,魏延从汉中出发的北伐一定有过无数次的想法,这种想法也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诸葛亮军队到达汉中时,魏延建议他单独带领一万名精锐士兵。从子午谷向北,直达长安,然后诸葛亮大军出斜谷,两军在长安会师。
[img]360013[/img]
这个计划是三国时期最长的长途攻击计划之一,但不幸的是,长期远离政治的魏燕不是北伐的总负责人,也不是最高决策者。诸葛亮的性格和风格不允许这个计划。陈寿评论诸葛亮的军队优势和阴谋很短,这是非常客观的。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说:先帝知臣谨慎。刘邦出斜谷降服三秦时,在诸葛亮看来,只有平坦的大道才是北伐的上策,魏延所倡导的应急不应缓是不符合诸葛亮战略的。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魏延的计划就会尘封在历史上,但恰恰相反,诸葛亮北伐失败,魏延的计划就会被后人反复提及,在历史无法假设的前提下,仍然会吸引后人无数的遐想。如果魏延成功了,蜀汉真的会复兴汉朝吗?中国历史上会有后汉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卷入与杨仪的内斗,被杀。他死后29年,忠诚的蜀汉也去世了。
[img]360014[/img]
在最近流行的《虎啸龙吟》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汉中北伐的大营里,大家都觉得魏延的计划太冒险了,有讽刺的语气。他们以为魏延会退让,但他英雄气概地向诸葛亮下了军令:丞相,如果不到十天,请先斩我头。
这种表情很像八年前从刘备手中接过汉中太守时的意气风发。
为什么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谋?北伐七次失败一次是活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