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中国历史上,编纂历史书籍并不罕见。除了官方历史研究,许多人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编纂历史书籍。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在世界其他国家是非常罕见的。
在几千年的浩瀚史册中,《资治通鉴》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众多名家的高度赞扬。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写好《资治通鉴》。
在《资治通鉴》的内容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注重一个“通”。从周末到五代,司马光把1362年的历史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个工作量真的很大。司马光第一次写的时候,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力量。
在早期阶段,他编写了从周朝到秦朝灭亡的部分历史,并将其交给宋英宗进行预览。宋英宗读完后非常高兴。他立即要求司马光继续编纂,并为他配备了一个专门的图书管理局,选择官员作为助手共同编写历史书籍。
这个决定对司马光很有帮助。毕竟几千年的历史,印刷打字没那么发达。如果司马光一个人,恐怕很难完成。后来,无论司马光去哪里,即使辞职离开首都,他也会带着书局的人帮他编写历史书。
事实上,司马光在编写历史书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第一次向宋英宗献上部分《资治通鉴》时,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宋英宗死后,宋神宗继承了王位。
对宋神宗来说,司马光在他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司马光当时有着优秀的官方声音和足够深厚的学术背景。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司马光从龙图阁学士晋升为翰林学士,再晋升为御史学士。
宋神宗是一位非常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想消除宋朝的弊端,振兴国力。因此,他向许多有才华的人寻求治理国家的方法。皇帝找到了王安石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希望司马光作为中央副使拒绝辞职。
起初,王安石的变化与司马光没有太大冲突。司马光一开始会维持王安石。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的错误,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1071年,司马光的朋友们对王安石的缺点被废除感到非常不满。从那时起,司马光选择返回洛阳,带上书店,不再公开谈论政治事务,并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
与过去的一些其他历史书籍不同,《资治通鉴》不仅记录了历史,还记录了司马光本人对政治事务的一些看法。司马光还写了119篇历史理论来表达他的观点。
而且《资治通鉴》一开始就把时间定在东周威烈王的时间。这一次在儒家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礼崩乐坏”的开始。@ 司马光的论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礼治”。事实上,与许多人的印象不同,《资治通鉴》不是一本简单介绍权谋的书,而是一本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历史人物评价的书。
这本书更多的是司马光为后人借鉴历代的兴衰。司马光认为,君王可以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资治通鉴》中,有的侧重于讲解统治者如何任官用人,信赏刑罚,纳诫改过,大臣如何与君王关系良好。对司马光来说,他希望把君臣关系引向“明君贤臣”的道路,避免“昏君庸臣”的方向,使国家不断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后来,宋神宗看到司马光的手稿后,亲自写了《资治通鉴》的标题。皇帝认为,这本书确实符合“有鉴于过去,有资于治道”的要求。
然而,写完《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已经66岁了。回到洛阳后,他花了15年的时间潜身写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时精力充沛、想取得成就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精力充沛的时期。
当然,后人也给了司马光同样的回报。司马光的政绩虽然不足,但他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功劳,确实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地位。
为什么司马光要花19年时间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