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南宋奸臣“汤思退”为什么在贬官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就吓死了吗?接下来,我将向你解释
唐思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举进士,以右从政郎授建州政县令,后获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担任秘书省正字。从此,他进入中央首脑,参与朝政,历任多职。据《宋史唐思退传》报道,“登郎曹(尚书省各部郎官),二中秘书(中书省秘书省合称)。“他于25年(1155)在绍兴晋升为端明殿学士,签署了枢密院事书记,然后重用为政治知识(副宰相),成为朝廷核心决策层的重要成员。
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年号,共32年。自从绍兴11年与金国签署绍兴和议以来,高宗一直安于江南。@ 主和秦桧稳坐宰相,认真贯彻高宗求和政策。
[img]355079[/img]
作为南宋政府团队的一员,上面有权势如火如荼的宰相秦桧,上面有翻云覆雨的皇帝高宗,下面有一群天天要求皇帝北伐的主战人士。夹在中间的副宰相唐思退有点尴尬。比如他要想赢得高宗的喜悦,就得想尽办法绞尽脑汁。
元人笔记《湖海新闻夷坚持志》载道,宋高宗有一天和陪同的唐思退聊天。高宗问唐思退的家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唐思退为了好玩,随便编造道:“我家乡有一个雕刻石头的僧侣,旁边有一个标题:‘云作为一个法衣,石头前有多少个独立的春天?如果有人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的。高宗听后,拍案叫绝,“遂大称旨”。不过,皇帝一高兴,汤思就退缩了。为啥?所谓石僧题刻一说,石僧虽在,但题诗却子虚无,没有这个东西,诗是他为取悦高宗而编造的。他担心高宗有一天会想到石僧,或者会去验证。他安排人们连夜回到家乡,迅速在石僧旁边刻上他的诗。你说皇帝要表扬他的“目的”难吗?
在秦桧去世之前,汤思也退出了一个难题。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入膏肓,眼看不日就要放手了。临终前,秦桧特将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到病床前,交代后事,并各赠黄金千两。面对如此巨大的礼物,两位副宰相都犯了一场灾难。董德元担心不受影响会让宰相觉得自己还没死就开始疏远他,不敢拒绝接受。而汤思退呢?但担心收到后,秦桧会以为自己盼着他早死,于是很不好意思拒绝了。
然而,虽然他的拒绝是无奈的,但也给他带来了仕途上的光明。秦桧去世后,宋高宗虽然知道秦桧一直在忠实贯彻自己的求和偏安政策,但由于秦桧任相时间过长,尤其是独相时间过长,他的党羽遍布朝中,对于继任者,当然不能是秦党,否则,皇权可能会架空。因此,高宗唐思退拒绝了秦桧的礼物,得出结论,唐思退绝不是秦桧党,所以他把他培养成宰相。不久,唐思退被提升为知枢密院军事,然后崇拜尚书右仆射,重用为宰相。
然而,宋朝的首相并不容易成为一名首相。有一群台湾建议和皇家历史的眼睛整天像猎豹一样盯着你。不要做任何事。他说你很残忍,不想进步;做事,他说你很有权利任性。@ 唐思退任相几年后,御史以“诈骗之心,济倾邪之术”弹劾他。结果他被高宗罢官,被观文殿大学士饲养,让他休息一下。然而,他的去职并非路线错误,而是御史的信口开河恰恰对上了宋高宗的好恶,可见伴君确实如伴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厌倦了朝政,便传位于养子赵敏,为宋孝宗。孝宗希望振兴,以主战派张钧为宰相,在隆兴元年(1163)发动隆兴北伐,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北伐失败后,求和成为朝廷的主旋律,孝宗再次用汤思退为相,主持求和事宜。因为在求和的过程中,金狮大开口,索地要钱,贪得无厌,汤思退在其中左右为难,最后落下了很多口实,御史又一起攻击,导致他复相才一年多就再次罢相,而且“责居永州”,就像放逐罚配一样,可见处罚的重要性。然而,主战是孝宗,求和也是他的孝宗。他向世界解释的责任必须由汤思承担。这显然不是要求他代代相传吗?@ 为官难,为相难。
[img]355080[/img]
据说汤思退在被贬的路上,曾写过一首《西江月被贬的感觉》:“49年就像一场梦,8000英里就是一个家。想想世界的尽头,我暗自感到泪流满面。玉殿两朝拜相,金旨七次宣麻。思考世界总是像中国一样,做一个目标是徒劳的。”
两朝拜相,七度宣麻(重要任命),现在却带着残阳回来,甚至代代相传。想必他的悲伤就像死灰。但即使这么孤独凄凉,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太学生张观等72人联名上书,弹劾唐思退奸误国,导致敌人前来要求斩首。唐思退听到这个消息后,日夜不安,心如刀绞,几天后在路上惊恐地死去。
汤思退是怎么死的?听到贬官路上的消息,他真的吓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