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钟友的存在感很低,但这个存在感很低的人,在曹魏建立时,却高居相国之位,深受曹丕的尊敬。
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默默地使用他的知识产权楷书。
用大象无形的大声无声来形象钟友,比较合适。
小说中,钟友的儿子钟会比他父亲更有名。
[img]350789[/img]
钟友出生于公元151年,74岁时,生下了小儿子钟会。
74岁还能生下宝贝儿子,钟友除了腿脚不方便外,身体还可以。
只是钟友没想到,这个聪明的小儿子,在公元264年灭蜀后,起兵造反不能被杀。
老子稳,儿子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成长环境。
钟友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长大,钟会在魏国太尉之家长大。
父子俩都很聪明,但钟友需要叔叔的支持才能集中精力学习。他们是孝廉后,混到40多岁,还是黄门侍郎。
这说明钟友不是世族出身。
公元195年,钟友帮助汉献帝逃离长安。此后,朝廷先后拜为御史中丞、侍中、尚书仆射,按功劳封为东武亭侯。
公元199年是钟友人生的转折点。
于迅推荐,他被曹操任命为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诸军。
此时的关中,是一个大火坑。
马腾、韩遂等人手握重兵,处于割据状态,随时随地都可能反过来咬曹操一口。
[img]350790[/img]
这时,曹操和袁绍即将开战。这一口足以致命。曹操头疼——谁能掩盖这个大火坑?
48岁的钟琏,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荀琏的推荐。
到了长安之后,他给马腾、韩遂写了一封信,掰开蛋糕说馅料,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说得清清楚楚。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钟友的信,解决了武力无法解决的问题,马腾和韩遂都把儿子送到了朝廷,作为人质。
关中稳定,曹操第二年与袁绍在官渡开战,钟友送给曹操2000匹战马。
曹操称赞钟友,这太紧急了,一件大事!
从公元199年到公元211年,钟友填了12年的大火坑。
汉献帝西迁后,原人口超过百万的洛阳地区成了废墟,几乎没有人。
钟友治理12年,平定两次大叛乱,迁徒招人,逐步恢复和丰富洛阳人口,为未来曹魏定都洛阳奠定了基础。
[img]350791[/img]
将大火坑改造成大都市,这是钟友最大的低调表现。
魏国成立于公元213年,钟窑升为相国。
公元217年,曹丕为魏太子,给钟友一个“五熟釜”——一个可以同时煮不同食物的五格锅,不是一锅出来,而是一锅出来。
在“五熟釜”上,铭刻着:于赫有魏,作汉为辅。抽相只钟,实干心肌。靖恭夙夜,匪难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这就是表扬钟友在相国的辛勤工作,像心脏和脊梁一样重要,是百官的师长,是大家的楷模。
曹丕称帝后,任命钟友为廷尉,相当于现任司法部部长。
钟友是公元223年的太尉。
公元225年,钟友又加了一个儿子,钟会。
[img]350792[/img]
公元二十二六年,曹睿即位,钟友迁为太傅。公元二十三十年,钟友去世,曹睿身穿素衣,亲自去吊唁。
34年后,他聪明的儿子钟将摧毁蜀国。之后,他觉得自己很出名,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没有人能打败他。他举起军队反抗,但很快就被杀了,把一场大胜变成了一场大败。
父子之间的区别在于,钟友一直是危中求安,知道事难,能安,钟会一直是安中求成,认为事易,速败。
如果钟友知道钟会造反,他会说什么?可能会说:儿子,你吃的苦太少了!
74岁老来得子,一直在危中求安!谁知儿子却过于猖狂,不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