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封建制度的世袭制度的特点来看,孙策去世时传给自己的长子比传给孙权更有道理。然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传给弟弟更有利于江东的发展。
孙策是孙健的长子。下面有四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此外,孙毅、孙匡和孙朗也是如此。孙权18岁。孙匡和孙朗年轻一点,但孙毅已经16岁了。史书上说他“性似策”,性格很像孙策。张昭等人认为孙策“当兵”,但孙策最终把印章交给了孙权,当时大家都很惊讶。
受伤后,孙策对自己以前的缺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孙毅的性格太像他自己了。孙策不想让他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相比之下,虽然孙权的记录并不突出,他以前带领军队打败了战争,但他的优势是“性格洪亮,仁慈多断”,可以“贤惠”、“善于任使”,如果他接手,可以以相对灵活的态度协调江东内部,弥补之前的裂缝。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与天下竞争,清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保护江东。我不认识清人。”战争中,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这些话反映了孙策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孙权的期待。
孙权有政治资本
孙权曾经去过荆州刘彪,想回到孙健的尸体。这使得江东的大臣们对年轻的孙权印象深刻,孙权表现出了巨大的政治天赋。就连孙策也看了另一眼,觉得孙权的能力比自己更突出。
如果孙策传给儿子,他的儿子就无法压制一群大臣
首先是周瑜,孙策的儿子处理不了,面对朝野利益。孙策的儿子没有办法处理,也没有政治资本。
[img]350202[/img]
最糟糕的结果是,大臣们支持孙权结党营私。这种势力一旦形成,江东局势将不稳定。周瑜很可能会成立另一个集团来保卫孙策的儿子,但由于孙策的儿子能力不强,周瑜将控制自己的实权。
孙策知道弟弟绝不是闲人,只有在孙权手里才能报仇杀父
孙策独自从孙权赶到荆州,从刘彪那里回到父亲的尸体。孙策心里已经知道,孙权绝不是闲人。
结论:事实也证明了孙策的愿景。孙权继位后,江东政局非常不稳定,一些官员公开通敌谋反。孙权以张昭为大师,以周瑜、程普等老大臣为指挥官,平息了叛乱,稳定了局势,最终在“三分天下”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这与孙策的选择是分不开的。
孙策不把它传给孙毅。他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