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梁,我总是喜欢用电视剧《烈火涅槃》来比喻。比如在此之前,我们比较了红焰军少帅林殊和白袍军主帅陈庆之的异同;们将谈谈江左盟主梅长苏和梁朝另一位名人的相似之处。
在《烈火涅槃》中,江左盟的力量几乎遍布整个大梁江湖,梅长苏作为盟主,几乎等于控制了整个大梁黑道。然后他走进寺庙,成为许多重大事件的客人。在他帮助萧景燕准备东宫之后,一向阴险的梁帝终于想杀了他。
而且在真正的大梁历史上,确实有一位与梅长苏有一定相似之处,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高人,他就是陶弘景。
[img]349083[/img]
与林殊不同的是,陶弘景不是一个著名的家庭。虽然他姓陶,但与陶侃和陶潜无关。此外,由于他的父亲很早就被妾杀害,陶弘景很早就成了孤儿和未婚者。
虽然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但陶洪静根本没有放松他的学习。童年的不幸使他专注于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他不到20岁就出名了。他被当时即将篡位的小道成聘为家庭教师,成为一流的名人。
按理说,爬上这根高高的树枝,成为王子们的老师,陶宏景应该很富有。但陶宏景很穷,不想为萧道成工作,只想去其他地方当县长。当他一再要求被拒绝时,陶宏景把他的官服挂在大内正门神武门上,递上了第四个字表。
在这一点上,萧道成别无选择,只能批准陶弘景的辞呈。临行时,北京郊区的征虏亭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当代公卿的香车宝马。自东晋以来,这种满族名人聚在一起的场景已经近百年没见了。
离开首都后,原本正宗南京户口的陶洪景没有回到莫陵的家乡,而是去了首都口的句曲山。在这里,他做了一件对未来中国鬼电影事业有很大影响的事情——他把句曲山的名字改成了茅山。
茅山道术是否真的如此神奇,我从未见过,也不敢胡说八道;但隐居在这里的陶宏景非常神奇,但他看到了正史。当然,他的魔力不是捉鬼,而是修炼仙女。
厌倦了官场的陶鸿景隐居茅山后,每天做的就是读书修道。与其他道士相比,陶鸿景不仅看到了道教的经典,也看到了三教九流的一切。他喜欢看儒、释、道、农学星象、医学书法,每一个都看得很好,甚至培养了预言家的功夫。
[img]349084[/img]
在陶宏景时代,祖冲之的大明历已经开始流行,但没有人指出为什么大明历比以前好。陶宏景计算了新旧历法之间的误差,并将历法推回了几十年。当萧衍的军队攻占建康并派人请他出山时,他把它献给了朝廷。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认为陶宏景要重返江湖,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陶宏景和小燕年轻时关系很好,但这并不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把历法献给小燕只是两人之间友谊的体现;送出历书后,陶宏景静静地隐居在茅山,成为他悠闲的道士。
知道陶洪景脾气的小燕知道请不要动老朋友,也不难;但建康的达官贵人知道陶洪景是小燕的铁兄弟,每隔一段时间,每个节日都会给他钱送货。对于这些事情,陶洪景通常都被阻止了;真的不能阻止,让学徒给周围的穷人,也是一种优点。
当然,茅山并不是一个危险的高峰,陶宏景也不可能与世界完全分离。虽然没有邀请陶宏景当官,但小燕也没有放过他。每当国家犹豫重大事件时,小燕就会派人赶到茅山,征求陶宏景的建议。陶宏景的回答总是让小燕茅开放,但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非常优雅的绰号—山总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的萧衍对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少,骚扰陶弘景的频率也越来越低。陶弘景对此一点也不在乎。早在梁朝建立之初,他就为萧衍的历书铺平了道路——
在这本历书中,陶宏景用朱笔指出了三年的农历、公元549年和后来的梁太清。今年,南北朝晚期最大的动荡爆发了——侯景之乱。
[img]349085[/img]
事实上,侯景之乱爆发时,陶弘景早已去世。而他临死前写的最后一首诗,也预示着这场大灾难的到来: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怎悟昭阳殿,便作单于宫。
所谓夷甫平叔,是指王衍和何晏。他们都是清谈高手,西晋曹魏的毁灭也难辞其责;昭阳殿是梁宫的正殿,在侯景的混乱中成为了羯胡侯景的“单宫”。几年后,就像它说的。
当然,说陶洪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太神秘了;他觉得南梁的气氛越来越宏大,从上到下不问鬼神,所以他更有可能断言梁朝将死。
陶弘景:茅山道士的祖先,遥控世界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