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虽然风云人物众多,但只有少数人能走到最后。就像过去十几个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只剩下曹操了。其中一个是最迷茫的。他的军队“离奇”消亡,他的官职“离奇”丧失,甚至他自己的生命也迷茫地丧失了。这个人就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泰山(今山东泰安)人。《三国志武帝纪》在《英雄记》中引用了王匡早期经历的大致记载。和很多名人一样,王匡年轻的时候也“轻财好施,让侠闻”。谢成的《后汉书》还提到,王匡是名人,年轻时与世界著名的大儒蔡勇是好朋友。后来王匡越来越出名,他被将军何进征召做政府官员(同事)。
[img]344652[/img]
王匡曾是何进秘密谋除宦官计划中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但后来何进犹豫了一下,却被宦官集团除掉了。事情曝光后,王匡回到了家乡泰山。不久之后,洛阳市的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朝中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蔡勇是董卓手下的头号工作人员,所以不难发现王匡后来被崇拜为河内太守,蔡勇很可能会向董卓提出建议。和曹操、袁绍等人一样,王匡也不同意董卓的拉拢。相反,他在第一时间与袁绍等人合作,响应曹操等人讨东的号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孙坚的部队是盟军的先锋部队,但事实上,王匡之前和董卓有过激烈的对抗。据《三国志常林传》记载,战前,为了增强军事力量,王匡还吸引了河内地方势力韩浩等人为自己使用。与此同时,他巧妙地命名,通过勒索当地豪族来筹集军费。此时,王匡的主力部队都驻扎在小平津,随时准备渡河进攻洛阳,董卓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不久之后,董卓采取迂回战术,一举重创王匡。
这场战争过后,王匡的军队如此混乱。然而,王匡的失败并没有让盟军同仇恨,而是让联盟中的诸侯们看到了董卓军队的实力,各有异样的想法。政治嗅觉敏锐的董卓也意识到了这一现象,他立即派出五名官员游说各种诸侯。作为盟主,袁绍怒不可遏,他命令王匡将其中四名官员下狱。后几个人中,执金吾胡母班还是王匡的妹夫。临死前,他曾怒斥王匡说:“关东诸郡,虽然实在嫉妒卓,还以奉王命,不敢玷污。而且足下独囚仆于狱,欲以惹鼓,此悖暴无道之甚。仆人和董卓有什么亲戚,义不同恶?”
[img]344653[/img]
据史料记载,王匡收到书信后,还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可见,王匡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在董卓的故意分化下,再加上联军内部人心不齐,讨董之战终于结束了。更倒霉的是,王匡也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后来河内太守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张杨。不难想象,王匡在讨东之战中精力充沛,极有可能被赶出河内。无路可走后,王匡不得不回到家乡泰山县,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名声,组建了一支小军队。这与谢承《后汉书》中的记载也是一致的:“那一年,卓军被打败了,走回泰山,收集了数千人的勇气,想要与张淼合作。”
然而,王匡没想到的是,他成了曹操的眼中钉。泰山县位于兖州境内,此时曹操在陈宫、张淼等人的帮助下,成功成为兖州牧。然而,王匡本人对兖州的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当其他小势力陆续投入曹操时,王匡计划与张淼合作,不知道为什么。然而,随着曹操与张淼关系的破裂,王匡带领的这群人自然成为曹操的首要目标。
曹操表面上需要与张淼等人保持密切联系,但他无法容忍王匡在泰山附近的活动,所以他想出了一个用刀杀人的计划。"匡先杀了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非常生气,与太祖并势,共杀匡。“原来王匡提前杀了姐夫胡母班,引起了后者家属的仇恨;在曹操的诱惑下,王匡终于被胡母班家族消灭杀害,结束了他的混乱生活。
[img]344654[/img]
总的来说,王匡其实和冀州牧韩馥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他还没有及时适应突如其来的乱世,最终成为诸侯斗争的受害者。归根结底,这两个人突然从朝中要员变成了拥有大权的封疆大臣,一时还没有适应自己的新身份。从王匡的行为来看,他的政治手段难免不足;同时,王匡在处理河内问题时,也不太懂得笼络人心。韩馥至少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自我保护;然而,王匡一直很困惑,没有目标和方法,最终只能成为受害者。
为什么王匡要讨伐董卓?离奇地失去了地盘军队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