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创建的辽帝国,自五代十国时期以来,一直是悬在中原王朝头顶的利刃。然而,当辽朝到达天佐帝耶律延禧在位时,辽帝国已经呈现出江河日下的末世景象。因此,辽国最终被东北地区兴起的金国女真人所抹平。但就在辽国彻底灭亡的前夕,有先见之明的耶律大石率200人连夜离开,并在未来奇迹般地在中亚重建辽国。
从今天的角度看耶律大石的离开,我们可以发现耶律大石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辽国在东北亚的势力已经消失了。当时辽国只有位于漠北的西北路招讨司,还有一些边防军。如果你想恢复辽国正朔,耶律大石只能依靠这种力量。然而,到达可敦城后,耶律大石并没有选择直接反击金国,而是选择了西征来巩固自己的实力,反过来,东征金国又回到了家乡。
[img]344260[/img]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耶律大石所希望的那样不断西征,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这辈子也没能回到家乡。对此,《辽史》曾对西辽的建立有过这样的感触:“几九十年也很难。”可见,对于耶律大石一行来说,一切都是艰难而未知的。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东归西征的耶律大石最终没能回到辽国的故乡呢?
@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耶律大石的先西征在东归战略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仅凭招讨司和十八部的力量,与金军作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的举动,以前天佐帝盲目出征就是最好的例子。耶律大石先西征,转过头东归的战略在于,先积蓄一定的实力,与女真人一决雌雄。这种策略可以说是前瞻性的,但这种策略忽略了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即地理障碍。
与现代战争不同,在古代进行远距离作战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从地理上看,金国和西辽之间不仅有草原,还有沙漠。要进行远征,要么得到草原各部的全力支持,要么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显然,这两点对当时的西辽来说是不可能的。耶律大石组织7万人在公元1134年东征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在中亚颇有实力后,立即准备组织东征。然而,地理上的自然隔离使西辽军队“行程万里,无所得”,以至于耶律大石在东征失败后,完全隔绝了东归故土的想法。也就是说,在东部回归失败后,耶律大石开始专注于中亚,曾经强烈遏制了塞尔柱突厥王朝的东部进步,这对该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地理上的隔离,耶律大石实际上清楚地意识到,回到家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东北亚,比辽国更强大。此外,金国成立后不久,一直处于国家形势的上升阶段。此时,即使耶律大石能够克服地理障碍,也很难克服金国。
历史就是这样。为了回到家乡,被迫西征的耶律大石再也没有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家乡。这次西征让他走得太远,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辽国故乡了。因此,在《辽史》中,史官对耶律大石的描述以“皇帝弗顺,数数”结束。
为什么耶律大石没有回到辽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