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国演义》弱化的公孙赞,在正史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接下来,一起欣赏吧。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大的电影,它把分散而无聊的三国故事变成了老少皆知的流行书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小说仍然非常成功。不幸的是,由于小说空间有限,一些也有精彩经历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会被削弱和删除。例如,刘备的兄弟公孙赞,他的存在感不是很高。
[img]343520[/img]
在许多读者看来,公孙赞只是刘备创业过程中的领导者。正是由于他的推荐,刘备才成功地成为了安溪县长。但在历史上,公孙赞的名字已经响彻了北疆和中原。公孙赞作为中原早期最大的北方霸主之一,对袁绍、曹操、黑山军、袁术等诸侯部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辽西令支公孙瓒,字伯圭(今河北迁安)人。公孙赞出生在一个家庭,但她母亲的地位很卑微,从小就受到很多嘲笑。据《后汉书公孙赞》记载,公孙赞长大后,可能是童年的一些阴影。他不屑于与家人和孩子交往,但更倾向于与一些商人交流:“因此,他受到宠爱,有很多小贩。而公孙赞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衣冠自以职分财富,不谢人惠。”
[img]343521[/img]
公孙赞很有能力,也很有骨气,成年后很少利用家族势力。正因为如此,年轻时的公孙赞并不成功,只是在县里当了一个小官。出乎意料的是,公孙赞出色的外在条件,“美貌、大声、言行辩慧”,让他得到了当地太守的赏识。后者欣赏公孙赞,把女儿嫁给了他。不仅如此,负责任的老泰山还主动将公孙赞送到大儒卢植门学习。
[img]343522[/img]
卢植是一代经学大师,他的弟弟郑玄是经学史上难得的大师。可见太守之意,是为了让公孙庾走上“通经入仕”的道路。不久之后,公孙庾认识了刘备,后者出身同样不好,两人就这样顺利地结交了朋友。以至于刘备穷得付不起学费,这是公孙赞一个族叔资助的。学成归来后,公孙赞成功举孝廉出身,开始以忠义为先,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经过一番小小的传播,公孙瓒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令人钦佩的是,公孙赞本可以在官场上按照自己的名气一步步努力。但公孙赞却选择了一个不同的道理——通过积累军功,转战边境。
[img]343523[/img]
东汉末年,朝廷衰落,导致幽州、并州、凉州等地外忧内患深重。在辽东长大的公孙赞,深恶痛绝外族入侵和内匪抢劫。公孙赞出身后,被朝廷任命,成为辽东国长史,开始与外族抗争。据《三国志公孙赞传》记载,公孙赞曾带着几十骑出行塞,突然遇到了一支数百骑的鲜卑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公孙赞率先向敌人冲锋:“赞是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死数十人,也死于骑半,得免。鲜卑惩艾,后来不敢复入塞。”
[img]343524[/img]
公孙赞在一战中成名,成为幽州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一段时间后,公孙赞多次击败外族入侵,彻底铸就了自己的铁血名。《后汉书公孙赞传》记载:“赞统军马,连接边寇。每次听到警察,赞往往都很生气,比如去仇敌,望尘奔逐,或者继之以夜战。俘虏赞声,怕其勇,不敢抗犯。可见公孙赞此时已初步完成了自己通过战争成名的计划。
[img]343525[/img]
公孙赞因其卓越的战功被提升为涿县县令。不久之后,黄巾军在中原起义,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使是远在边疆的幽州、凉州,也有不少人趁机作乱。听说公孙庾英勇无畏,朝廷便急转他带领3000骑兵,到凉州镇压乱党。在平乱的路上,公孙赞先后击败了张举、张纯等人,再次在北疆出名。属国乌桓首领贪到王见公孙赞勇敢,便率众投降。公孙赞的军事实力再次扩大。公孙赞再次被提升为中郎将军、奋武将军等职,完全实现了封侯拜将的小目标。
[img]343526[/img]
纵观公孙赞的早期简历,他在与胡人的战斗中逐渐崛起。正因为如此,公孙赞的士卒和他自己一样,有着勇敢激进的工作作风。乱世来临时,公孙赞抓住机遇,勇往直前,一路进入中原。
被《三国演义》弱化的公孙赞,在正史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