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么多思想家读者。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伟大的思想家出现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延续了2000多年。然而,在过去的2000年里,春秋战国时期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盛况。
[img]338255[/img]
(焚书坑儒)
众所周知,一个人一定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东西,才能成为学者和思想家。但奇怪的是,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任何书。虽然他们读过什么书,但我们还不完全清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过“烧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书很丰富。我们现在还没有从他们的叙述中找到更多的文献。这说明,不管秦始皇烧不烧书,他们读的书都不应该太多。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味着,除了阅读,旅行也很重要。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确实经历了很多地方。然而,这种行走主要是在中国行走。由于交通有限,出国的人不多。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像老子和墨子这样的思想家可能去过印度和欧洲。但这只是一种文化猜测(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思想与印欧思想的契合,他们认为思想有传承关系),没有实际证据。
此外,我们应该谈谈我们走过的地方。我们现代人走过的地方比古人走得多。但是有多少人成了思想家呢?
显然,一个人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并不是成为思想家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有这么多大思想家呢?为什么后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层,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大思想家?
第二层,为什么后世两千年出现的思想家很少?
[img]338256[/img]
(尊王熙夷)
先说第一层。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多思想家出现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当时有这样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时期。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努力变得愤怒和强大。他们想通过合并其他国家来保留自己,占领其他国家的人民和人民,让自己变得强大。战国后期,我们甚至想合并所有的诸侯国,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当时的国王,不像我们现在的“事后诸葛亮”,我们的“事后诸葛亮”现在都明白,法家、兵家的思想是壮大自己、统一中国的灵丹妙药。当时的君王们都不懂,都在摸索。例如,看到齐桓公“尊王熙夷”可以强大,大家都跟着学习“尊王熙夷”。看到晋文公的“践土会盟”可以强大,大家都跟着“践土会盟”。看到秦穆公“开边拓土”可以强大,大家都在外面打架。看到楚庄王“赢得中原”可以强大,大家反过来,争相打中原。@ 都是不断探索和借鉴的结果。
当然,除了借鉴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治国方案。
如果你需要它,你就会提供它。当时,人们确实不断地向国王提供这些治国计划。这种提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例如,学习尧舜之道、行政管理等。另一种是创新的。例如,我们不应该谈论“国王”,而应该努力谈论“霸道”。相对而言,创新的思想使国王更感兴趣。因此,创新的思想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者能说出一套让君王感兴趣的标新立异的思想,那么你很快就会出入相,你的人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时,标新立异的思想非常重要。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不愿意思考政治,不知道天地,生命短暂,所以他们更愿意思考天地,思考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img]338257[/img]
(独尊儒术)
无论是思考政治,还是思考天地生活,完全没有约束,大思想家就产生了。
让我们来谈谈第二个层次。为什么后世很少有大思想家?
根本原因是后人进入了王朝社会。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和国家统一,正在进行严格的思想禁锢。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对思想禁锢达到了悲惨的程度。一旦在文字上犯了禁忌,不是死一个人,是株连九族,是几万人,几十万人死。那样的背景下,谁还敢写一点标新立异的思想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后世也有乱世。南北朝五代十国不都是乱世吗?为什么当时没有大思想家?
也许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和后世的乱世,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经历了数百年。虽然他们不断地战斗,但大多数时候,除了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争夺霸权是合理的。而且实行分封制,人与人相对平等。所以,这个国家实际上并不十分混乱。后世乱世,那些诸侯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都知道要拼拳头。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经验,这样做,就不需要再想一套想法了。因此,大思想家是不可能形成的。
(参考资料:春秋文化转型)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有这么多思想家? 而后世却很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