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刘备死后为何急迫出兵伐吴?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219年,关羽派兵与曹仁合作,配合刘备北伐。樊城与曹军作战,但由于后方粮草供应不足,受到制约。负责粮草的刘禅的叔叔糜芳担心关羽回军后会受到惩罚,并在东吴将军吕蒙偷袭江陵时直接投降。关羽的腹部受到敌人的攻击,进退维谷,士卒离开,击败麦城,最终中伏被杀。
关羽死亡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非常生气。此时,曹丕称帝的消息刚刚传来。汉中王刘备认为刘协被杀,并追求他为“汉朝皇帝”。作为皇室宗族,刘备自然取代了汉朝皇位,历史上被称为蜀汉。
[img]336662[/img]
刘备是汉昭烈帝。不久之后,刘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东征,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拒绝了黄权作为先锋的建议,让他北上防范魏军。
蜀汉声势磅礴,孙权求和被拒。一路上,蜀军连战连胜,攻城拔地。东吴士兵看到蜀军得寸进尺,一步步逼迫,心里很生气,想打一场仗,却被大都督鲁迅拦住了。鲁迅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年轻有为,是右护军。这场战争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可谓临危受命。他毅然带领朱然、潘章、韩当、徐盛、孙桓等5万人前往前线抵抗蜀军。
蜀军长途跋涉,被鲁迅拖延半年,早已疲惫不堪。当时是江南炎热的夏天。由于供应不足,蜀军连续在吴静二三百公里的山路上休息。军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刘备不会用兵,但鲁迅抓住机会火烧连营,蜀军大败。这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夷陵之战。
火灾袭击后,蜀军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部的马鞍山,再次战败,最终退守白帝城。一年后,刘备病得很重,白帝城后悔了。
那么,在战前赵云、诸葛亮强烈反对伐吴的前提下,刘备为什么要举国之兵,急于为关羽报仇?
事实上,早在荆州刘彪还活着的时候,刘备就三次参观茅草屋,请卧龙出山。在隆中,诸葛亮就为刘备制定了争夺世界的战略政策。进入宜州,北伐汉中后直接进入关龙。另一个从荆襄九县出发,靠近洛阳、徐都,进入中原。荆州的损失严重缺乏了刘备的战略,刘备自然希望恢复失去的战略。
此外,此时刘备刚刚巩固了益州和汉中的统治地位,但曹丕篡夺汉朝和关羽的被杀使刘备失去了贵族地位和益州门户地位,立即感到恐慌。刘备称帝,以封赏安抚内部群臣。但要真正鼓舞士气,需要一场大胜。曹魏通过曹操实行屯兵屯田制度,兵强马壮,短期内难以占据优势。位于长江下游的东吴成了刘备眼中的软柿子。
荆州不是荆州的全境,赤壁大战后曹操和周瑜的势力也占领了部分县。然而,随着关羽多年的经营,荆州地界水域山区的水贼盗群愿意被关羽命令。一些割据的小势力也属于关羽,关羽对荆州的影响很大。荆襄九郡支党遍地,关羽败亡不久,影响力依然存在,刘备担心时间长了,孙吴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再攻打就难了。
蜀汉军队的结构也造成了时间的紧迫性。刘备军队的精英大多是从荆州到四川的百战老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退伍军人退休了,蜀军的战斗力面临着悬崖式下降的危险。
当然,刘备一贯的个人风格也是影响他做出决定的原因之一。与曹操的霸道风格不同,刘备一直以仁慈著称。关羽与刘备有着深厚的友谊。刘备必须报仇。世界上的人只会称赞刘备,增加刘备成为皇帝后的人气。如果刘备此时与孙权携手北伐曹丕,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将受到影响。
[img]336663[/img]
以上原因都是刘备急于出兵攻打吴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他打败夷陵的借口。刘备的失败有两个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刘备的战略短视。刘备认为,凭借长江顺流的优势,可以迅速占领东吴,然后从西、南两个方向威胁魏国。这条路线也是战国时期秦国侵蚀楚国的路线,但秦国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消化和占领新的土地,一步一步挤压楚国的生活空间。但与战国时期楚国国内派系众多不同,孙吴政权面对强敌上下同心。大都督鲁迅虽然前期多次避战,但得到了吴主孙权的坚定支持,最终转而攻胜。
客观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蜀汉人才匮乏。刘备砍吴的时候,关羽、张飞、黄忠都死了,赵云因反对砍吴而受到怀疑。马超、魏延等降级将领此时驻扎在蜀汉北部。军事指挥官枯萎的同时,文官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法正去世,诸葛亮坐在后面,刘备身边没有人善于用兵,这也造成了砍吴蜀军最终犯下兵家禁忌的重要原因。
[img]336664[/img]
夷陵战争结束后,蜀汉军队衰落,国力大幅下降。但幸运的是,曹丕攻打了吴,给了诸葛亮整顿朝廷局势的机会,蜀国慢慢恢复了活力。此后,虽然蜀汉偶尔与孙吴交恶,但他从未主动攻打吴国半步。他一直盯着关龙,直到他灭亡。
为什么刘备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攻打夷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