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庄公的三个儿子都能登上地位?魏庄公是如何教育他们的?今天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卫庄公是卫国第12位国君,他有三个儿子,从此都是卫国国君,但他们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大儿子卫桓公继位后,被异母弟州起诉杀害,这也使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被杀的国君,导致此后各国都效仿。国家自力更生的结果被石头和陈国君陈桓公杀死。后来,卫桓公的弟弟晋继位为卫宣公。魏庄公的儿子会互相残疾。事实上,这与他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导致兄弟之间缺乏信任。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古往今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辅导不好,就不会和谐。如果王室辅导不好,就会有宫廷变化,严重的就会有政变。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放在治国平天下前面。如果修身齐家不好,明君也会给后人留下烂摊子。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小君王被朝臣杀害,大的是国家衰落。
卫国有一个卫庄公,和郑庄公大概在同一时期。这个时候郑国很强,但是卫国很弱,但是最后的结果大致是一样的。郑庄公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不好,导致四个儿子相互攻杀几年。卫庄公宠爱普通儿子,冷落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导致卫国后来发生了大动乱。在这件事上,卫庄公和郑庄公的经历没有区别。
卫庄公的妻子是来自齐国的庄姜。庄姜没有孩子。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的一个女人戴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另一个是公子晋。庄姜没有儿子,就把公子收养成自己的儿子,公子完就成了名义上的长子。后卫庄公又娶了一个漂亮的宫女,这个宫女生了个儿子叫州诉。魏庄公特别喜欢这个州诉,史书上说的是“任其所为”,这是一个大错误。
郑国有姜氏溺爱共叔段,后来引发了郑庄公与共叔段的内战。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许多父母总是说他们应该严格管理和爱他们的孩子,但实际行动并不是那么简单。大多数时候,只有爱。事实上,作为父母,如果他们真的对孩子负责,就不要让孩子肆意、任性、鲁莽。这样,成长中的孩子就没有底线,什么都可以做,这将对整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对个人家庭来说是如此,对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卫庄公宠爱州诉的结局非常悲惨。
州号这个人性格暴力好武,非常擅长谈兵论战。他经常在卫国宫内外招摇市场,与权贵子弟过于密切接触,就像长子一样。当然,州本不是长子,这很有问题。朝中大臣对此十分担忧,重臣石冕说“宠过必骄,骄必生乱”,希望魏庄公应尽快确定储君人选,而庄公对此并无所作为。对公子完、公子晋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许多公子可能有机会。
虽然魏庄公没有任何驳斥,但朝中大臣们纷纷指责他在宫内名声不好。这让州诉觉得特别无聊,跑到宫外惹是生非,还有“骚扰民居”的行为。当州诉后来成为卫国君主时,他会后悔自己年轻时的行为,宫内宫外的各种行为,成为州诉执政卫国的最大障碍。公子即位后,州诉日夜与周围谋臣一起思考“篡夺之计”。卫庄公的宠爱,一眨眼就成了卫国的重大灾难。
此后,州诉杀公子,自立为君后,发现卫国朝政不稳定,宫廷内外沸沸扬扬。为了保卫国家,国家号召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获得中国人民的信任。这没有错,但国家号召选择的作战对象实际上是国力如火如荼的郑国。为什么不找死?虽然州诉是有道理的,但说是打败了强大的郑国,自然会得到中原诸侯的称赞,也会得到中国人的认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透露出州诉对国际形势过于不清楚。
当时,郑国和齐国是联盟,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中原的支柱。当州呼吁发动军队时,他们意识到了卫国和郑国之间的差距,所以他们派人到鲁、宋、蔡、陈等国家联盟,期望以联军的形式突破郑国的首都。鲁、宋不说,与郑、卫相比,相对较大,至于陈、蔡,在这一时期已经是一个小王国。
鲁国没有国君,是姬允代理摄政,这个姬允也就是后来被齐人杀死的鲁桓公。卫国人到鲁国实际上是为了找到掌握军权的公子。他是鲁国最大的武将,本来就不听姬允的话,私下带兵跟随卫国人攻打郑国。宋国是宋战公的统治者。对于宋战公来说,郑国最大的灾难之一就是让位给自己的宋穆公的儿子冯。宋朝一直有谣言说宋穆公是一代圣人。冯先生本应继承王位,但现在他是宋战公的统治者。中国有很多关于这一点的讨论。
宋战公跟随卫国与郑国作战,目的十分明确。后来,当联军击中郑国东门时,郑庄公抓住了联军的弱点,将公子冯送到郑宋边境,导致宋朝军队撤离边境,导致联军分崩离析,卫国人很难独自旅行,州上诉只能带军队撤离。事实上,如果当时的联军能够增加兵力,在优势占全的情况下,一举攻破郑国都城,对卫国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国家诉讼的政治意识明显很低。宋军撤离后,联军将被疏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就像孩子们回家一样,完全不是正常的征伐战争,州诉后来遭受了惨死,这也是预料之中的。
为什么卫庄公的三个儿子都能登上地位?卫庄公是如何教育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