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但他最喜欢的儿子其实是四子李泰。李泰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从此成为书画鉴赏家。李世民的宠爱让李泰觉得自己可以得到自己的位置,于是立下了杀子传弟的誓言。然而,在楚遂良的提醒下,李世民恢复了冷静,他明白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李泰是他最欣赏的儿子,为了告诉后人皇位不是通过计划获得的,他还是决定降封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从小就“聪明”,但后来发展到寻找王子,并受到李世民的惩罚。那么,李泰是如何迈出这一步的呢?
事实上,当李泰走到这一步时,他的父亲李世民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李世民为李泰树立了“好榜样”。
当李世民解释他为什么不把李泰当作王子时,他解释说:“如果我站起来,王子的位置是可以管理的。”也就是说,如果李泰是王子,这意味着王子的位置可以通过管理获得。@ 他没有站起来,他还说:“从现在开始,王子失去了道路,藩王窥伺人,两人都弃之,传给子孙,永为后法”,“王子的位置(包括王位)永远不会被允许”的规则应该一直传下去。
然而,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王位本身就是通过规划获得的。正是他发动了玄武门政变,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才成为太子,然后成为天子。也许有人会说,李世民也被迫无奈,李建成和李元吉整天都在计划杀他。但无论如何,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没有开始,李世民还是那么残忍——亲手射杀。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当李世民这么说的时候,有些讽刺。
事实上,“永远不允许王位(包括王位)”的规则并没有传下去。直到李隆基继位,他的后代才“管理”。从来没有停顿过。
第二,李世民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伤害了李泰。
李泰聪明、可爱、有才华,李世民溺爱他。溺爱的程度超过了李世民所有的儿子,包括王子李承乾。具体体现在:
一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封赏过多。贞观二年(628年),李泰年只有9岁,李世民第二次封王。按规矩,郡王最多只从一品,但李泰的王,从一开始就是正品。此外,扬州大都督和越州都督也被封,封地达到22个州,超过所有国王。按规矩,被封为郡王后,必须上任。但李世民却舍不得让他出去,“不之官”。贞观五六年连续封赏,还是让他“不之官”。也许李世民自己也觉得不对劲,贞观八年,赶紧让他担任雍州牧,也就是管理京城长安的长官。这样,李泰就能名正言顺“不之官”。
第二,李世民让李泰非法生活。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又封魏王,让他住在武德殿。武德殿靠近王子住的东宫。也就是说,李世民把李泰和王子李承乾一样对待。一方面,李世民对王子李承乾重重惩罚,另一方面,李世民对李泰重重奖励,让他住在如此敏感的地方。李泰怎么能不膨胀呢?
第三,李世民容忍李泰的错误。最典型的例子是,李泰在朝鲜大臣面前拿大。相反,李世民认为朝鲜大臣不尊重李泰,把方玄龄、魏征等人召入宫中,严厉斥责,根本没有从李泰身上发现任何问题。最后,魏征强烈争论,李世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这只是口头承认,并没有管教李泰。
[img]330064[/img]
@ 对于李泰的才能,李世民做出了错误的评价。
李泰的才华体现在这两点上:一是热爱文学、书法和藏书。为此,李世民还要求李泰在家里设立文学博物馆,让李泰同时招募学士学位。与此同时,还要求他主持编写《括地志》。这些才能显然不足以治国安邦,但李世民的过度夸大鼓舞了李泰的政治野心。二是李承乾造反后,李世民废除李承乾王位后,李泰表示,他将来会杀死儿子,把王位传给弟弟李治。如果这显然违背了常情,李世民居然相信这是李泰“友谊”的表现。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 李世民自己一味溺爱,一味拔高,一味姑息。最后,李泰有了寻找王子的野心。事实上,这也为我们的父母教育他们的孩子提供了负面教材。
为何李世民降封李泰?李泰的结局是李世民一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