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曹操有废帝之心吗?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曹操一步步称公称王,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他直到去世才迈出最后一步。事实上,在当时曹操的权力下,他完全可以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这是否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个不忘初衷的人。既然他答应为汉朝服务一辈子,他就这么做了,给儿子曹丕留下了改写历史的机会。曹操确实很差,但这也改写了后人对曹操的评价。
[img]328563[/img]
曹操在世界面前的形象通常出现在“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脸上。《三国演义》也故意把曹操描绘成一个奸诈的男人。然而,他从未登上过王位。为什么?
@ 不忘“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初心
曹操早期,他的志向是帮助汉朝,后来他所做的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在一步步走向高位后,由于视野的原因,对帮助汉朝的定义并不是那么简单,“奉天子”的政策始终得到落实,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威胁天子”,可以说,在后期,它没有登上王位。在很大程度上,它对自己的初衷是保守的。
此外,外部割据势力没有被消除。
在此期间,曹操一旦取代了汉朝皇帝的皇位,就给了孙权和刘备最好的起兵理由,打着维护皇帝和汉朝的旗号。这样,大量的人肯定能够响应他的号召。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成了众矢之的,相当于重新上演了袁术的悲剧。
此外,曹操不废除汉献帝也是政治需要
在当时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各方势力盘踞,曹操想统一世界,无论是为了汉朝的国家,还是为了将来的能力。在此期间,汉献帝是别人没有的好牌,可以说是把自己放在了绝对的正统上,也就是说,在外部命令上,都是以献帝的名义发出的,而刘备等人则不同。他们甚至是一个诸侯,但他们也是大臣。可以说,汉献帝对曹操有力无害。
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此时担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汉献帝入驻洛阳,但不久之后立即迁都许昌。这不仅反映了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成熟,也反映了曹操对朝中大臣忠于汉或曹的担忧。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但在这个时代,曹操所有的政令都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即使南下讨伐孙权,曹操也不会以自己的名义追求刘备。
@ 曹操没有登上皇位。一方面,他保守了自己帮助汉朝的初衷,另一方面,他的外部威胁没有被消除,另一方面,献帝是一种优势。
曹操一步步称王为公称王 他真的有废帝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