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匡衡。
凿壁借光的主人翁是个叫匡衡的人。
匡衡,中风时间不明,东海县承县人,即今天的山东省城城县附近。匡衡年轻时家境贫寒,没有钱学习,但他有一个识字的亲戚,他学会了在亲戚那里识字。当他长大后,他去了别人家当雇员。他工作时没有工资,只是恳求在家里读书。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热爱学习的年轻人。
他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家里没钱买灯油,就想办法在墙上凿个洞,把邻居家的光引了过来。在这微弱的光线下,匡衡开始努力学习。
[img]300936[/img]
从长远来看,终于学到了一些东西,史载:“匡鼎来,不说诗。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他擅长《诗经》。
虽然匡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他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他参加了几次博士弟子课程考试,最终几乎没有赢得C科目,并被授予“平原文学”的官方职位。但它并没有被重复使用。
到了汉元帝的时候,他马屁拍响,很讨汉元帝欢心,得到赏识,被提拔为郎中,然后一路升职,先后担任光禄医生、王子少傅等官职。
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后,原总理魏玄因病去世,深受皇帝赏识,在官员和人民中享有盛誉的匡衡成为代理总理,并被授予安东侯。
[img]300937[/img]
有一段时间崇拜封侯,这是多少学者的梦想啊!匡衡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那么努力地工作。然而,匡衡封侯后,似乎改变了一个人,不再努力工作,诚实奉公,而是以权谋私,变得贪婪、贪婪、飘浮。
例如,汉元帝原封其土地31万亩,但匡衡利用县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4万余亩。
史书记载:“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帐,知郡实,正国界,计帐已定而背法制,专门盗土以自利,及赐,明阿承意,猥亵县计,乱减县界,附下无上,擅以地附益大臣,都不道。”
这时,嫉妒匡衡的朝中大臣也趁机举报弹劾他。汉元帝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将匡衡贬为普通人,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
也被遣返回家乡,你可以想象,回到家乡是多么尴尬!讽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匡衡又老又生病了,最后甚至看不起医生,所以他死了。但匡衡,结局有点悲惨啊!
什么是最初的愿望?什么是不要忘记你最初的愿望?这样的故事已经在2000多年前上演了。不幸的是,许多在现代学习和当官的人仍然无法走出这个人性和历史的怪圈。为什么?
历史上那个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的结局有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