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王朗不顾76岁,与大都督曹真等人在祁山迎战诸葛亮。战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却被诸葛亮的话驳倒,一时愤怒,从马背上摔下来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骂王朗为“厚颜无耻的人”。当然,众所周知,这只是《演义》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一个虚构的情节,突出了诸葛亮尖锐的言辞。在《三国志》等正史中,王朗实际上并没有与诸葛亮面对面交流。
[img]300857[/img]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入封王朗为兰陵侯,晋升为司徒。他曾写信给曹睿建造宫殿。王朗死于太和两年(228年),他的头衔是侯爵。他的儿子王子攻击了爵兰陵侯。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王朗已经在曹魏都城洛阳病重并死亡。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的王朗是什么样的人?
一
@ 在我看来,王朗在演义中被诸葛亮骂为“厚颜无耻的人”。事实上,他是国家的好大臣。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友华欣王朗传》第十三: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他对赵昱说:“春秋之义,求诸侯不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他应该派遣使者来奉承他的命运。”谦是把玉送到长安。天子嘉其意,拜安东将军。以玉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img]300858[/img]
初平四年(193年),吕布与王允合作,拆除董卓后,汉献帝被李珏和郭思控制。王朗当时在徐州治中工作。与徐州不同,赵昱建议陶谦派使者为汉献帝做贡献,以表示对汉朝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曹操威胁天子使诸侯存在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利用东汉王朝的影响力,寻求汉献帝刘协的支持。王朗提出建议后,陶谦听从,命赵昱带奏章到长安。接到奏章后,汉献帝颇感欣赏,并将陶谦提升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二
因此,很明显,陶谦可以担任徐州牧羊人职务,王朗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王朗并没有在徐州工作,而是来到会稽县担任太守。除了有毒的愿景,王朗也是一个罕见的地方治理人才。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友华欣王朗传》中引用《朗家传》记载:“居县四年,惠爱在民。”也就是说,王朗在担任会稽太守的四年时间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然而,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下,王朗无法继续在会稽县修身之家平天下。他遇到了被称为“小霸王”的孙策。
[img]300859[/img]
建安元年(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面对勇敢不输吕布的孙策,王朗的幕僚、会稽功曹虞翻建议避开他的锋利。然而,王朗选择保护城市而不是让步。在王朗看来,作为东汉王朝任命的官员,背后有成千上万的黎民。一旦让步,会稽人民无疑会遭到战争。虽然严格演义上不是武将,但王朗早期的抵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
面对王朗的坚持,“小霸王”孙策多次渡水作战,都被王朗击退。在强攻失败的背景下,经孙策之叔孙静的建议,王朗战败逃往交州,出海到东冶时,被孙策追赶,不得不投降。当然,对王朗来说,可以说是在江东心在汉,也就是说,无论孙策如何礼貌,王朗都坚决不愿为孙策效力。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王朗应丞相曹操的命运,辗转反侧几年后才到达徐都,被视为建议医生和参与空军。此后,王朗逐渐成为曹魏的重臣。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友华欣王朗传》第十三: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事在宽恕,犯罪从轻。钟友明察当法,以治狱为名。
[img]300860[/img]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王朗和钟友都以监狱而闻名。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登基。王朗担任御史医生,经常直言不讳地劝诫曹丕,尤其是曹丕的过错。在某种程度上,王朗和曹丕之间的关系可以与魏征和李世民相提并论,即诸葛亮所说的“无耻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是“正直的”。
四
@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曹睿曾经写过一本书,劝他建宫。王朗担任曹魏三公之一后,面对年轻气盛的魏明帝曹睿,依然直言不讳。王朗死于太和二年(228年),他的头衔成侯。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因此,很明显,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王朗病重或病逝,不可能与诸葛亮面对面交流。然而,在正史中,王朗和诸葛亮隔空交流。
[img]300861[/img]
刘备去世后,曹魏司徒华欣、司空王朗等人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称魏国取代汉朝是合乎逻辑的,蜀国应该称魏国为大臣。自然,面对曹魏劝降的行为,诸葛亮不会同意,并回信予以驳斥。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也许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编造了诸葛亮面对面骂王朗的情节。当然,罗贯中的虚构真的让很多人误解了王朗,也就是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王朗是出名的,但事实上,王朗是一个治国的好大臣,否则他就不会成为曹魏官员之一的司徒。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什么样的? 王朗真的是个无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