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袁术和袁绍,
东汉末年,群雄争鹿中原。对于所有诸侯来说,虽然他们有不臣之心,但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只有袁术这个诸侯超越了皇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修建皇帝祭祀天帝的祭坛。当时虽然汉朝衰落,但汉朝几百年的威望促使很多人忠于汉朝,比如刘备、关羽、诸葛亮等。
因此,袁术违反皇帝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袁术称帝的行为受到了世界各地诸侯的鄙视。袁术成了公众批评的对象,很快就遭到了孙策、吕布和曹操的叛乱和打击。在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的不断打击下,袁术死于血液。
[img]300428[/img]
一
@ 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吕布等人的攻击下,绝望的袁术走投无路,前往山投奔他之前的部曲雷薄、陈兰,却拒绝了雷薄等。,于是他把皇帝归于袁绍,并写信给袁绍,要求他收留自己。袁绍同意接受袁术。因此,袁术前往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对此,在作者看来,如果一切顺利,袁术很可能会在袁绍手下度过余生。然而,袁术在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和朱灵军拦截。袁术不得过,又退到寿春。
同年6月,袁术退役至江亭。不久之后,袁术呕血斗余而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当袁术即将被曹操淘汰时,袁绍只是同意接受他,也就是说,他没有派兵支援袁术。换句话说,袁绍整体上坐视不理这个兄弟的经历。若真心救援,当时坐拥四州的袁绍,完全有能力从曹操手下救出袁术。在我看来,袁绍之没有救袁术,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img]300429[/img]
二
一方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合天子符节出使叶城,拜袁绍为将军,给他弓箭、符节、斧铁和一百虎贲,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以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很明显,在袁术超越称帝的时候,袁绍正式成为东汉王朝的大将军,而且是汉献帝刘协封的。因此,袁绍作为东汉王朝的将军,应该平定汉朝下的叛乱。
至于逾越称帝的袁术,自然是首当其冲。当然,袁绍并没有率军讨伐袁术。然而,如果你真的帮助袁术,你将不可避免地遭到世界各地士人的攻击,也就是说,既然你袁绍接受了东汉的封面,现在帮助袁术超越皇帝,可以说是矛盾的,让自己陷入公众的批评。换句话说,袁绍不愿意为了袁术这个兄弟,与世界群雄为敌,这必然要求两人划清界限。
[img]300430[/img]
三
另一方面,在曹操等人消灭袁术的过程中,袁绍正忙着与公孙赞打交道,自己也分手了。东汉末年,刘备的老同学公孙赞好战,与幽州牧刘虞不和,主张怀柔对抗,矛盾逐渐加剧。初平四年(193年),公孙赞杀害刘虞,并威胁朝廷使者,获得北方四州总督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幽州和冀州相互接近,因此,掌握幽州等州县的公孙赞,自然成为冀州牧袁绍的心腹大患。公孙赞和袁绍多次竞争,最初占据了优势。然而,龙之战后,公孙赞采取了自我保护战略,逐渐失去了下属的信任,最终被袁绍击败。
公元199年,公孙赞自杀。袁绍吞并了公孙赞以前的领土,从而拥有幽州、青州、并州、冀州,在整体实力上压制曹操等诸侯。对于袁绍来说,帮助袁术很难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然而,如果公孙赞被消灭,它正在扩大其领土。
[img]300431[/img]
四
@ 此外,袁绍和袁术虽然是兄弟关系,但矛盾太多,甚至可以说是积怨已久。对袁绍来说,原本是普通人,过后于袁成一房,而袁术则是自己的儿子。因此,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但后者长相英俊,气质威严,深受袁逢、袁奎的喜爱,也得到了汉末英雄豪杰的支持,也不太喜欢袁术。@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群雄争鹿中原时,并没有在一起,而是在董卓篡夺大权后各奔东西。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汉献帝,立新君,以便驾驭。他选中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当时袁氏兄弟不和谐,袁术有自力更生的心。他以维护忠诚为借口,反对袁绍另设幽州牧刘虞为帝。
[img]300432[/img]
袁绍和袁术之间的矛盾自然加剧了。在此背景下,袁绍与曹操、刘表结盟,而袁术则与吕布、陶谦、公孙赞等诸侯结盟。东汉末年各方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可分为袁绍系和袁术系两大阵营。当然,公元199年曹操消灭袁术后,袁绍与曹操的联盟正式破裂,两人都在为决战做准备。因此,在笔者看来,袁绍坐视曹操消灭袁术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或者说是眼光不够长远的体现。袁术灭亡后,不仅意味着曹操势力的壮大,也导致他失去了后顾之忧。如果袁术能在官渡之战中在后方攻击曹操,袁绍的胜算显然会增加。
袁绍和袁术是两兄弟 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为什么不救他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