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
三国战争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99次,发生在诸葛亮、魏延、司马懿、张合等“三出祁山”期间。故事概述如下:
[img]299247[/img]
诸葛亮设伏击败张合后,司马懿迅速调整部署,命令全军返回营地,闭门坚守。魏延奉诸葛亮的命令在曹军寨前战斗,但曹军无法坚持下去,双方陷入了半个月的僵局。
[img]299248[/img]
诸葛亮看到司马懿坚持不了,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命令全军拔营而起,全军撤退。张合认为这是诸葛亮军粮耗尽造成的,建议司马懿率部追击。但司马懿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拒绝了张合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十天里,北伐军陆续退役90里。张合再次向司马懿请战。无奈之下,司马懿不得不分兵两路,一路以张合为先锋,自己在后面接应。
[img]299249[/img]
得知张和率领3万兵马追击自己,诸葛亮问将军谁愿意阻止张和。魏燕低下头,王平自告奋勇,要求与张和作战。将军张毅还表示,他愿意与王平作战。诸葛亮命令王平和张毅率领1万兵马在山谷中伏击。当张和追赶他时,他们放手了,然后再次掩盖他们。他们被命令离开。
[img]299250[/img]
然后,诸葛亮给了姜伟和廖华一个包,命令他们带领3000名士兵伏击前山。如果你发现曹军围着王平和张毅,你就打开包,有自己的策略来打破敌人。此后,诸葛亮在战前部署了吴班、吴毅、马忠、张毅、关兴等人。在他们接受了命运后,他们带领部门开始了。
[img]299251[/img]
果然,诸葛亮的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张和与北伐军作战时,各部门的将军们依计而行,最终将张和引入了包围圈,并进行了重创。当司马懿试图率领部门增援时,王平和张毅立即阻止了司马懿。姜伟和廖华打开了他们的包,根据诸葛亮的计划袭击了司马懿的营地。司马懿的增援部队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img]299252[/img]
然而,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诸葛亮突然得知张苞在成都病重身亡,忍不住吐血晕倒在地,第三次北伐不得不中断。
[img]299253[/img]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非常热闹,曹魏和蜀汉将军众多,战争过程也非常精彩和令人兴奋。然而,不幸的是,这些都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情节,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img]299254[/img]
据《三国志》等相关史料记载,诸葛亮夺取阴平、武都时,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领部队支援,但全军迅速撤退,双方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此时,司马懿仍负责曹魏东南边境的军政事务,并未出现在西北战场上。
[img]299255[/img]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张宝在战场上受伤,在成都受伤死亡,这不是历史的真相。在真实的历史中,张宝很早就死于疾病,不仅没有出现在西北战场,甚至是否在蜀汉军队工作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img]299256[/img]
说到诸葛亮的北伐,很多人喜欢用“六出祁山”这个词,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过很多次。因此,在许多读者看来,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之战已经经过祁山六次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情况并非如此。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首先列出诸葛亮以往北伐的时间和过程。
[img]299257[/img]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攻打天水、南安、安定三县,最终因马苏战败街亭而撤军;第二次是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围攻陈仓,最后撤军;第三次是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等将领征服武都和阴平两县。
[img]299258[/img]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天水县爆发了激战。最后,因李严假传圣旨而撤军。北伐期间,诸葛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在卤城重创司马懿,还在撤军途中射杀了曹魏名将张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12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了100多天,最终因病去世。
[img]299259[/img]
从以上介绍来看,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只有五次,而祁山地区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因此,所谓的“六祁山”是不正确的。作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六祁山”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把它作为一段真实的历史,你会开玩笑的。
参考书:《三国志》、《三国演义》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