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来说说诸葛亮三大衣钵传人:一个英年早逝,一个纸上谈兵,一个得其真传。
众所周知,死于绵竹之战的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事实上,诸葛亮在诸葛亮之前还有一个儿子诸葛乔。然而,诸葛乔不是诸葛亮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哥哥诸葛瑾的次子。他很早就把它传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认为诸葛乔是他自己的。诸葛乔原来的表格是中慎。后来,诸葛亮特意把它改成了伯松。显然,他把诸葛乔当作长子(在古代,只有他的儿子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渴望他的儿子)。他对诸葛乔也有严格的要求,不仅经常带他言行一致,还让诸葛乔和普通士兵参与军粮监督等艰苦工作,显然是把他当成自己的衣钵传人来培养的。
不幸的是,诸葛乔英年早逝。《三国志》记载,诸葛乔死于建兴第一年(223年),25岁。陈寿对诸葛乔的评论是:“当他以兄弟元逊而闻名时,论者认为乔不如他的兄弟,他的性生涯也不如他的兄弟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
[img]297405[/img]
马谡
有理由相信马谡是诸葛亮喜欢的第二个衣钵传人。这是:第一,“马氏五常,白眉最好”。虽然马谡比不上他的兄弟马良,但他的五兄弟很有名;更何况马良和诸葛亮关系很好,我死于夷陵之战。诸葛亮会对马谡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诸葛亮非常认可马谡的才华,《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华横溢,军计好论,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诸葛亮精心教导的第一位传人诸葛乔英早逝于223年,也就是刘备死于白帝城和刘禅登基的同一年。诸葛亮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介绍他的技能。此时,33岁的马苏无疑是一个合适的候选人,他在壮年时受到高度重视。
即使刘备在临终前警告诸葛亮不要再使用马苏,诸葛亮仍然是“否则,以苏为军队,每次介绍和讨论,从白天到晚上。”诸葛亮任命马苏驻扎在街亭,实际上是想专注于培养马苏;不幸的是,马苏没有学到诸葛亮的本质,他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只会在纸上谈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不幸的是诸葛亮的努力。
[img]297406[/img]
真正得到诸葛亮真正传播的是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投降的姜伟。姜伟投降后不久,马苏被杀。此时,诸葛亮48岁。之前精心教导的两位衣钵传人也相继去世。诸葛亮对姜伟寄予厚望。他还欣赏姜伟的能力:“姜伯约忠于时事,思维准确,考验一切,永南和季常都不如其他人。”他认为姜伟比马良好,此外,诸葛亮还认可姜维的军事能力:“姜伯约对军事非常敏感,既有勇气,又有深刻的军事意义”。
当时蜀汉人才枯萎,可能有很多参谋和统一将军,但像姜伟这样的武术人才很少。诸葛亮很高兴在他将近50岁的时候终于遇到了一位令人满意的衣钵传人。他的言行教会了姜伟一生所学到的东西。当然,姜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精心培养,不仅得到了真正的传记,而且北伐中原十多次。他是蜀汉最彻底的人,坚持诸葛亮的遗产。
盘点诸葛亮的三大衣钵传人,他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