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纵观孙权在位初期,他的手段和勇气令人惊叹。小说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以孙权为原型的。曹操看了之后,都称赞“生孩子就像孙仲谋”。不幸的是,这样一位雄主在晚年变得昏昏欲睡。然而,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东吴乱象的序幕起源于一个人的死亡。这个人是东吴的前太子孙登。
孙登是吴大帝孙权的长子。虽然他的母亲出身贫寒,但他受到孙权的高度重视和喜爱。为了避免大臣们说三道四,孙权还把孙登带到了宠物妃徐夫人的膝下。孙权是一个非常善于忍受的人。为了保住江东的基础,他与蜀汉集团结盟,向魏国鞠躬,以换取东吴的稳定。但只有一次,孙权的态度很强硬,那就是孙登的长子。
[img]290204[/img]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魏想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到盟誓,征任子女,权辞让不受。”曹丕继位后,孙权第一时间称臣,语气极其谦虚。但曹丕希望孙权把长子孙登送到洛阳做人质,但孙权连续几次拒绝要求。
曹丕的要求在当时很常见。过去,为了让曹操放心,马腾带着一家200多人来到徐都;刘燕担任益州牧羊人时,还派了两个儿子到朝鲜做质子。
然而,事实表明,质子的安全是无法保证的。马腾的家人被杀,刘燕的两个儿子死于死亡,最终让刘章买了个便宜货。然而,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把孙权的性格换成其他儿子作为质子,但绝对不可能是孙登。
答案很简单。孙权把自己的希望和吴国的希望都放在了长子孙登身上。孙权对孙登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刘备对刘禅的态度。早在孙权被授予吴王时,孙登就直接被授予王太子的称号。与此同时,孙权为孙登安排了一批有能力的大臣,并要求他们作为王子的同伴。
在这些人中,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张休是文臣的第一个张昭的儿子。顾谭是顾雍总理的孙子,也是鲁迅的侄子。可以看出,孙登的“豪华”陪伴几乎代表了整个江东士族。即使孙权迁都建业,他也不会忘记让鲁迅帮助孙登。由此可见,孙权非常重视他。
从《三国志•根据《孙登传》的记载,孙登的表现并没有辜负孙权的培养,堪称一代明君之姿。首先,孙登是父亲。孙登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继承了孙权早年的节俭精神:“登待接寮属,用布衣之礼。”王子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孙登发扬节俭精神,间接遏制了朝廷局势的奢华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img]290205[/img]
第二,孙登带人宽厚。对下属来说,孙登效仿古贤人,与他们同吃同住:“与恪、休、谭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睡。“不仅如此,孙登从不对手下苛刻,甚至犯了错误。大多数时候,孙登也选择从轻处理:“忍受惩罚,责备,长期回家,亲近。可想而知,孙登的这些举动是收买人心还是真心实意,但确实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名声。
当许多朝臣看到王子如此开明时,他们自然会愿意接近他们。当然,虽然孙登的性格很慷慨,但他在处理事情时也很有礼貌。例如,他喜欢狩猎,但从不践踏人民的良田;即使在恶棍的教唆下,孙登也没有失去判断力,表现得非常果断。
第三,孙登重视孝道。正如前面提到的,孙登是由徐太太抚养长大的。即使徐太太后来失宠,孙登也始终坚持对养母的孝顺。孙权计划成为王子。孙登还以“要立王子,先立后”为由向徐太太表达爱意。
不久之后,孙登的弟弟孙虏去世了,孙权感到非常难过。孙登经常给父亲写信,希望他能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孙权没想到的是,孙登此时也病得很重。孙登去世时,年仅33岁,时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苦心培养的继承人死亡,对60岁的孙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在孙权的年龄,他不能再花时间培养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继承人了。在我看来,孙权晚年颓废昏昏欲睡,其实和孙登早逝有关。
孙权随意废除王子的行为,一方面是他内心的自暴自弃,另一方面是打算压制江东士族。正如前面提到的,以孙登的威望和手段,他未来的上位可以顺利得到顾、陆、张等江东大族的支持。但孙登死后,孙权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能压制江东士族。
[img]290206[/img]
《吴书》中提到,孙权后来选择孙和为王子,其中一个也是孙和有兄弟的风格:“兄弟有宠权,登亲敬,待得像兄弟,往往有欲让之心。”然而,鲁王孙霸的出现让孙权意识到,孙和没有能力镇压江东士族。
这一发现使孙权更加悲观。为了避免“奴隶欺凌”的发生,孙权秘密导演了一部“戏剧”,重创了江东士族。从某种角度来看,前太子孙登的早逝间接地导致了东吴后期的混乱。
孙权最喜欢的接班人是谁?早逝后东吴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