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有句话叫“不孝者不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你很难指望他在国家遇到麻烦时站起来忠于国家。这句话受到儒家思想的高度赞扬,往往是后人评判人才的标准。
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曹操自己也很有个性。其他人说仁慈的话,但他经常欺骗;其他人经常根据自己的家庭性格选拔官员,但他只有才华;当刘备说“不要做坏事,不要做好事”时,他说“宁愿我也不愿做坏事”。
原则上,曹操应该是一个不拘一格的人才。
[img]288343[/img]
但他一生中真的对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没有唯才是举,这个人有道德污点,这个人是冀州清河人,叫朱灵。
朱玲是一个非常崇拜曹操的人。他原本是袁绍的下属。曹操征服陶谦时,袁绍派了几支军队支援曹操。朱玲就是其中之一。战后,朱玲不愿意回去。与曹操相处后,他认为曹操是世界上真正值得他努力工作的明主,所以他带领下属加入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当然很高兴能够与成千上万的士兵和马匹作战,以便投靠自己。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朱玲的军队。但私下里,曹操对别人说:这个人没用。
为什么曹操对朱灵有这样的评价?原来朱灵以前在袁绍手下的时候,能打好仗的名声就传遍了曹操。
当时,作为袁绍的下属,清河人季雍以背叛袁绍为代表,投降了孙赞。袁绍非常生气,派朱玲去攻打城市。然而,季雍知道朱玲的母亲和弟弟在城里,所以他把母亲绑起来,向项羽学习,把朱玲的母亲放在城里威胁朱玲。
朱玲看到母亲被绑在城里,当场哭了起来。然而,为了立功,他说:“一旦大丈夫为别人努力工作,他的生活就不能照顾好。他在哪里可以关心父母、妻子和孩子的生活?”所以哭过之后,朱玲仍然带领士兵攻击城市。
恐慌和愤怒的季雍看到朱玲甚至不在乎他的母亲为了立功,所以他杀了他的母亲和兄弟。最后,这座城市被朱玲打破,季雍也被朱玲抓住了。朱玲公私分明,不偏袒自己,善于战斗的形象从此广为人知。
然而,当曹操听到朱灵的这些信息时,他感到很不好,当朱灵投奔曹操时,他说:“这个人不能大用”。
[img]288344[/img]
我们可能很奇怪,曹操自己也不是道德模仿。为什么你看不起朱玲为了立功而给母亲带来麻烦?更何况朱玲并不是故意的。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是“忠孝不能两全”!
但曹操对朱玲有着根深蒂固的看法。也许这可以用韩非子的话来解释。韩非子曾经说过:“臣子的美德是善良的,国王的美德是不善良的。”曹操以奸诈的身份建立了一个家庭,带走了世界。他不喜欢看到他的臣子残忍冷血,给朱玲贴上了“这个人不能用”的标签。
朱玲加入曹操军队后,因为他是他期待的“明主”,所以他在战争中更加努力。他把曹操交给他的一切都做得很好,以便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他率兵拦截了绝望的袁。袁术被迫死于疾病。建安九年,朱玲带领新兵守卫徐南五千人。建安十三年,朱玲跟随曹操攻打荆州。建安十六年,朱玲和曹操一起攻打马超,朱玲偷袭马超后方,帮助很大。然后朱玲和夏侯元一起帮助曹操。
可以看出,无论曹操何时交给朱玲,朱玲都做得很好。然而,曹操从未给过朱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要么是防守,要么是跟随他人进攻,要么是拦截他人的小部队。可以说,曹操从未“使用”过朱玲。
不仅如此,曹操还对朱玲的领导非常不满。在朱玲成功平息了部下叛乱后,他杀死了叛乱的领导人,并向曹操报告。曹操没有奖励他的行为,而是责骂他对士兵太严格了。正是这样,士兵们才不稳定,叛变才发生。总之,曹操看着朱玲时,感觉像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img]288345[/img]
曹操甚至认为,在多次看到朱玲不太酷的前提下,让朱玲带领军队立功是危险的。由于当时在禁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武双全,在军队中取得了巨大的声誉,曹操终于决定夺取朱玲的军事权力,并让朱玲作为于禁的追随者跟随于禁。莫名其妙的朱玲被莫名其妙地夺走了军事权力,但他不敢反抗。他仍然默默地成为了禁令下的一员。
“无用”的朱玲,现在曹操干脆不用了。从此几乎看不到曹操任命朱玲带兵打仗的记录。直到曹操死后,曹丕还加官进爵,任命他带兵打仗,为自己做出了很多贡献。
为什么曹操对朱玲的厌恶如此根深蒂固?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上难以解决的谜。也许是朱玲带领曹操作为袁绍的下属,让曹操觉得朱玲是一个不忠的人?
为什么朱灵不被曹操重用?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