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少年孙权初掌江东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临终受托的张昭、周瑜等人全力协助孙权,使他迅速将工作步入正轨。在此期间,曹操还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孙权为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守吴郡。这也算是朝廷的正式任命,名正言顺地成为东吴之主。就在一切井然有序进行的时候,发生了孙权意想不到的事情。
[img]287560[/img]
根据《江表传》记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下书责权质任子。”这里的“质子”其实就是“人质”,是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管理制度。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年轻时在赵国当过质子;三国时期的曹操年轻时也在朝廷当过质子。质子政策是当时上级对下级的普遍管理行为。
送质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朝廷管理地方成员,防止自尊、叛乱等行为;二是送质子的地方成员,也是对朝廷忠诚和屈服的体现。面对“遣送质子”的事情,孙权觉得很难,于是招来了群臣商量对策。然而,在讨论对策的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张昭等人为首的“投诚派”;一个是以周瑜等人为首的“反对派”。
[img]287561[/img]
根据《江表传》记载:“张昭、秦松等人在召开大臣会议时犹豫不决。”为什么犹豫不决?张昭作为东吴重臣,领导文官制度,怎么能在这种事情上不出主意呢?@ 这里可以理解为:曹操下书送质子的“投诚”行为。
事实上,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赞成遣送质子的行为,也很容易理解。文官谋事,以文治安邦为主,最忌刀兵相见,平和、繁荣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当时的情况是:“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这也说明曹操刚打完胜仗,军队士气旺盛。文官们担心曹操会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东吴。如果东吴的士兵输了,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然而,这只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文官们非常珍惜名节,他们非常重视“正名”。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接受朝廷任命,以征服将军的身份驻扎在吴军。对于文官来说,这是朝廷认可的“正名”。@ 现在按照朝廷的惯例送质子也是合理的。假如不送,那就违背了朝廷的意愿和制度,说明有不诚之心,成了想犯罪的乱臣贼子。
以周瑜为首的武将体系反对遣送质量,这更容易理解。武将谋国,靠的是兵锐将猛,战场杀敌。虽然他们也会在战场上使用诡计,但他们主要用刀兵的力量来说话。武力定国安邦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这与文官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江表传》的记载中,虽然周瑜在陈策的时候数了很多东吴的现有优势,比如“国内富裕,人不思考,兵精粮多,无敌”。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安抚孙权和众文官大臣的场景中。他真正反对的依据是什么?《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的记载很清楚,孙策兼并江东时,曹操打算出兵征服孙策。为何最后没有出兵?“是时候袁绍方强,而江东,曹公力没能逞。“这就是为什么袁超势力强大,孙策的军事也不弱。曹操没有那么多精力和军事力量。
现在,虽然袁绍输了,愤怒地死了,但他的力量并没有伤害到根本原因。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西、袁尚占据了重要的县,仍然是曹操的头号敌人。此外,江东已经平静多年,通过孙策的治理,今天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当时,@ 周瑜坚决反对向朝廷送质子。
此外,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孙权虽然聪明、冷静、有见地,但在年龄和经验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这在《江表传》的记载中有很好的体现。当张昭和周瑜陷入僵局时,孙权没有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向母亲吴国泰求助。“权母说:‘公瑾议是也是。公瑾和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为儿子,汝其兄事之。"""有了母亲的话,孙权下定决心“遂不送质。还有就是在《三国志董袭传》中:“权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问江东能不能保安。这也说明孙权当时年龄和经验不足,执政能力和水平仍然让吴国太担心,亲自询问东吴的情况。
在“遣送质量”这件事上突出了许多问题。@ 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制度相对保守,文弱,遇事缺乏主动性,大有“小富则安”的思想;@ 通过这件事,也展现了周瑜纵观全局的分析能力,对当前整体情况非常透彻;@ 毕竟孙权因为性格、年龄、经验等诸多因素,统治全局、审视判断的能力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孙权是如何度过危机的?曹操为什么要攻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