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地区相持,准备对抗雌雄。同年10月,一直处于劣势的曹操终于在乌巢战役中反败为胜,一举歼灭了袁绍的精锐部队,最终帮助自己成功取得了官渡大胜。但有趣的是,后世很多学者总是习惯扩大官渡战役的成果,普遍认为曹操统一了北方。
[img]286833[/img]
但事实上,官渡之战是曹操最重要的一战,但此后,袁绍集团的实力依然扎根于河北。建安七年(205年)五月,袁绍病死,他的力量分崩离析,袁氏几子各自为战。但即便如此,曹操还是花了七年多的时间才逐渐扫清了余党。不仅如此,曹操还抽出时间打击了准备搬家的外族,并收降了黑山军张燕。直到建安12年(公元207年),袁尚败北逃往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杀害,这标志着曹操的北方没有后患。
[img]286834[/img]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曹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打败袁绍。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在官渡战役大败后,收集了残兵,平息了冀州的叛乱。虽然袁绍在河北有很强的政治资本,但不幸的是,他再次输给了曹操,最终死于愤怒。袁绍死后,他的谋士之间的矛盾完全上升到了明面。
[img]286835[/img]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审配、逢纪是一伙,而郭图、辛评则是另一伙。按照惯例,大家原本想把长子袁谭立当继承人,但审判等人与之不和,于是动手动脚把袁绍幼子袁尚立当继承人:“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还有缝隙。这样,原本占据中原四州的袁氏集团瞬间分为两大派系。有趣的是,负责并州事务的高干(袁绍侄子)竟然选择了两个不帮忙。
[img]286836[/img]
由于袁氏兄弟各自为战,曹操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袁绍留下的布防,顺利进入邺城。他不愿意投降,在北方面临死亡。他每年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叶城是冀州的核心要地,也是袁绍集团的大本营。曹操进入叶城后,不仅收获了大量资金和粮食,还在当地实施了屯田政策,逐渐赢得了冀州人民的忠诚。不仅如此,时任并州刺史的高干也率众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并州之地。不久之后,袁尚退出河北,投奔了时任幽州刺史的二哥袁熙。
[img]286837[/img]
而袁绍的长子袁谭,此时仍坚持在青、冀二州。然而,随着叶城的沦陷,袁谭终于迎来了末日。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发动南皮之战,并派曹纯带领虎豹骑精锐突袭袁谭老巢。在此之前,袁尚早已退出河北,袁氏族的盟友乌桓部落也被曹操派人击退。结局已经明确,袁谭在南皮之战中惨败,最终死于非命。袁谭的败亡也使曹操顺利获得了冀州。
[img]286838[/img]
表面上看,曹操获得冀州非常顺利。但事实上,曹操在发动南皮之战时并不确定。袁绍和曹操之前的差距太大了。然而,曹操一直在训练的私兵虎豹骑在这场战争中非常出色,这无疑给了曹操一个很大的惊喜。因此,不难发现,曹操在清理袁氏余党的过程中,其实也很困难。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同年4月,黑山军张燕见河北统一,不得不率众投降曹操。直到这一刻,曹操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
[img]286839[/img]
曹操整合了青州、冀州、并州的资源后,又把目光转向了幽州。事实上,曹操获得冀州后,身在幽州的袁尚、袁熙被下属反叛,只好逃到乌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带领军队进攻。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太祖攻柳城不下,图片形势,为难计策,无疑进十计,攻城即下。由袁尚、袁熙兄弟和乌桓部族组成的联军,据柳城而守。由于柳城地势危险,曹操久攻不下,后来在神童周无疑的献策下,终于征服了柳城。袁氏兄弟逃往辽东,计划与辽东太守公孙康合作。出乎意料的是,后者试图保护自己,最终杀死了袁尚、袁熙。
[img]286840[/img]
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二年,曹操花了七年时间逐渐扫清了袁的余党。因此,虽然官渡之战是曹操起源于中原的象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在官渡之后直接统一了北方。在过去的七年里,尽管曹操有击败袁绍的势头,
但还是步履维艰,占领中原花了不少功夫。
参考书:《三国志》
曹操官渡之战获胜后,曹操官渡之战获胜 为什么曹操花了七年时间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