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和张军都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大臣。他们都是枢密使,带领军队与金军作战。他们的名字和发音是一样的,很容易被混淆。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他的一些故事。
张军是“ZTE四将军”之一,也是贪婪和陷害岳飞的帮凶。他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相对一致。但对张军的评价却有所不同。有些人称赞他是一个抗金英雄,有些人责备他是一只错误的熊,赞扬和批评,差别很大。
[img]286507[/img]
张军,南宋宰相
张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人。他22岁时进入学者,第一次踏入仕途。可以说他年轻得志。他曾担任过褒城令、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殿中侍御史等官职。1129年,苗刘之变发生,张浚联系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人起兵平叛,拥立高宗赵构复位。凭借这一功绩,张军受到了赵构的赏识,进入了朝廷的核心决策圈,官位一路提升。最突出的时候,他不仅是主持政务的宰相,也是主持军务的枢密使,融合了文武大权。
张军在历史上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皇家历史演讲者时,他敢于写书,指出皇帝和大臣的错误和错误。赵构曾对他说:“你知道一切,一切,我想做点什么,我希望你能留下来帮助我。”二是发现吴杰、赵凯、刘子宇等人才的培养,享有知人善任的美誉。三是参与平息苗刘混乱,支持赵构复位。
第四,坚决主战,希望收复故土,一雪靖康之耻。南宋成立之初,赵构急于离开中原,南渡避祸,但张军主张坚守川陕之地,与金兵作战。尽管在富平战争中失利,失去了关陕之地,但终于为南宋保存了四川之地。宋孝宗即位后,张浚再次力主北伐,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第五,不与秦桧为伍,宁愿被贬20多年,也不愿附和投降派的卖国求和主张,名声远播,“四方之士,莫不倾心”。
没有人是完美的,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张浚在一些关键节点犯了重大错误。他入朝当言官,是当时主派大臣黄潜善推荐的,他投桃报李。第一次弹劾的人是抗日战争派大臣李刚,指责李刚是“国贼”,导致李刚罢相。但他对黄潜善、王伯言的误国罪却“沉默不语”。当时,李刚正主持抗金大计,在关键时刻,即使是一些不合规的权宜之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张钧不辨大局,邀名誉误国事,实在是不智之举!
张军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时,曾制造过仅次于岳飞的冤案。张军一到川陕,就制定了进攻战略,名将曲端认为不适合进攻,主张坚持,但张军不听,为了立威,还收缴了曲端的兵权。曲端直言进攻必败,张钧开始怀疑他有“反心”。后来富平战役如曲端所料,宋军大败,张军羞愧愤怒。碰巧有人举报曲端题写了贬损皇帝的反诗:“我没有去关中兴,而是来河边划渔船。”张军趁机把曲端抓进监狱,折磨他死了,但他没有得到任何曲端谋反的证据。这件事成了张钧一生的污点,很多人说,张钧杀曲端,与秦桧“莫须有”杀岳飞有什么区别啊!
张军曾指挥过三次大规模对金战役,均以失败告终,严重影响了南宋国运。第一次是富平之战。他不听曲端等人的劝说,贸然进攻,导致宋军大败逃40万,关陕失地。这是宋金战争史上最大的兵团决战,宋军输得最惨,说明张军的军事指挥能力真的很差。经过这场战争,南宋失去了中原地区最后的根据地,只能缩在江南一角。
[img]286508[/img]
富平之战
第二次是淮西战役,战争还没打,宋军内部发生了轩然大波,不战而败。当时,在张军的强烈建议下,朝廷罢免了刘光世的兵权,提拔刘的部长王德为教练,李琼为副手,兵部尚书吕志为监军。当时,包括岳飞在内的很多人都提醒张军,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有风险的。李琼和王德平平不同意。他们当然对王德在自己之上的地位不满意,吕志是一名学者,根本无法镇压这些士兵。然而,张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后,李琼真的反叛并杀死了吕志,并迫使4万多人投奔了金国支持的“伪齐”政权。宋金的军事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宋在江淮地区的防线被彻底打乱。
第三次是隆兴北伐。宋孝宗即位后,任命被贬20多年的张钧为枢密使,集中8万兵力,誓言北伐。宋军一开始连战连捷,形势大好。但后来将军争功争权,张军协调不力,导致将军们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在金军的反击下,宋军大败而回,而此时张军的指挥部远离战场。他显然没有“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能力,只能再次把南宋推向屈辱求和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多方面的视角。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历史上对张军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看来,张军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忠诚、爱国、雄心勃勃,但整体情况不够强烈。他任性、不耐烦,经常“善良地做坏事”。正如朱所说:“虽然张伟公(张军)不能抓住材料,但忠诚的心,尽管妇女和儿童也知道。”
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张钧有哪些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