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伺候了四位皇帝,贤相文彦博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文彦博是北宋四朝的元老,服侍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两次拜相,宦海起起落落50多年,接下来就来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在位期间,他忠于君主,热爱人民,秉公执法,被世人尊为贤相。但就是这样一个贤惠的绅士,在北宋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大环境下,出于猜疑和防备,却百般防备和压制了一个世界著名的将军,导致他的忧虑和恐惧而死,真是令人费解和遗憾!

[img]286188[/img]

文彦博,北宋四朝元老

文彦博来自山西。他和司马光一样聪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司马光是“砸缸救人”,文彦博是“灌水取球”,说他小时候和一群朋友蹴鞠(踢球),球掉进树洞里拿不出来,别人都束手无策,文彦博却想到往树洞里灌水,球浮起来就拿出来了。这样的神童学业自然优秀。22岁时,他被中进士录取,踏入仕途。他从知县和通判开始,不断升职。最后,他成为了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和吉贤院大学士(宰相)。

狄青,与文彦博同时代的盖世名将,是文彦博的老乡,也是山西人。在北宋名将短缺的时代,狄青是一位难得的武功高强、武略超群的名将,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被皇帝破例任命为朝廷最高武功——枢密使。例如,鉴于五代唐代藩镇分离和武将叛乱的教训,北宋建国初期制定了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战略。文官是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他们的将军受到文官的控制,朝廷最高的武术中心使者一直由文官担任。

@ 著名将领狄青作为枢密使,深深打动了文臣们的神经。欧阳修、庞籍等人纷纷上书反对。文彦博不顾村民的面子,直接建议皇帝让狄青成为两镇的节度使,离开朝廷中心。宋仁宗说狄青是一位忠诚的大臣,不会有问题。文彦博回答了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这个朝代的太祖皇帝(赵匡胤)不是下周的忠诚大臣吗?但在军队的支持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会发生。宋仁宗听了,心里惊讶、愤怒、担心什么味道,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同意文彦博的建议。

狄青不服气,跑到中书门为自己辩护,质疑外调自己的理由。文彦博直截了当地对老乡说:“没有别的理由,就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狄青一听,吓得魂飞天外,只能乖乖地去外地就任。到达这个地方后,朝廷每月派使者去看他两次。每次听说朝廷使者要来,狄青的心都是七上八下的打鼓,结果不到半年,他就忧心忡忡地死了。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战场,却倒在了北宋文官集团的批评中!

客观来说,文彦博并不是纯粹想迫害狄青,而是源于北宋文官集团“轻武、制武、防武”的根深蒂固情节。毕竟前朝藩镇割据武将叛乱的例子太多了。北宋文臣心病发作,有一种未雨绸缪、防止武人混乱的固执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对江山社区的高度责任感。

文彦博确实是一个负责任、负责任的人。当他监督皇家历史时,他负责审理将军刘平的案件。刘平在三川口战役中被俘,但另一位临阵逃亡的将军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西夏,并收买了刘平的奴隶作假证,导致刘平家200多人下狱。文彦博仔细探究了案情,很快就找出了原因。然而,黄德和的活动非常精力充沛,朝廷派出其他官员来审理此案。文彦博对官员说:“现在案情已经有了结果,你应该马上赶回朝廷禀报。如果这个案子反复出现,我自己承担责任!“在文彦博的坚持下,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黄德和被明正典刑。

当了宰相后,文彦博主动碰了一件别人都不愿意碰的事,那就是裁掉“冗兵”。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根深蒂固,牵一发动全身,处理起来非常困难。但文彦博“知山有虎,偏虎山行”,与枢密使庞籍先从裁撤冗兵入手,制定了裁军8万人的计划。动静如此之大,朝野内外议论纷纷,许多人担心这些撤退的士兵会成为盗贼,仁宗赵真也很担心。文彦博说:“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很穷,就是兵员太多,一定要裁掉。假如这些撤退的士兵作乱,我就是死了,也要把这件事平定下来。“在他的勇气下,裁军计划顺利实施,被裁的士兵也没有闹事。

文彦博坚决反对新法,毫不犹豫地反对皇帝。他曾与宋神宗讨论过王安石的变法。在文彦博看来,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现实,纯属混乱,世界上很少有士大夫会同意。宋神宗听起来有点不高兴,问道:“你的士大夫不同意。新法对你不好,但在我看来,这些新法对人民有益无害。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它们呢?”

这时,倔强的文彦博回答了一句很有名也很呛人的话——“为了和士大夫治天下,不是为了和人民治天下”。这意味着陛下,你与士大夫讨论国家事务,而不是与人民改变法律。当然,你必须听取士大夫的意见。普通人的意见并不那么重要。这句话显示了文彦博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孤傲,以及他对人民意见的冷漠和冷漠,以及他对陛下的不满和指责。也许文彦博是一位重要的资深大臣,在拥立神宗父亲英宗继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血气方刚的宋神宗没有勃然发作,只是扭着眉头,不高兴,不说话。

文彦博对新法的反对是坚定而一贯的,不会随着皇帝的变化和党的掌权而改变。公元1097年,有人写信弹劾文彦博,说他和司马光是朋友,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诽谤神宗皇帝。宋哲宗不得不将他从太师降职为王子少保。同年6月16日,文彦博去世,享年92岁。

纵观文彦博、富比、韩琦、王安石、司马光等北宋著名大臣,他们可能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和不同的执政观念,并为此而激烈斗争。然而,这些人的斗争是国家事务、道路和概念的斗争,而不是个人欲望。他们都是公开和光明的,不会使用滥用的诽谤手段。

[img]286189[/img]

就像政敌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当王安石掌权时,皇帝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家的支柱”。变法失败后,王安石被罢相,许多人跳出来起诉王安石的黑状,要求朝廷治理他的罪行。神宗皇帝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心胸开阔,忠于国家,有君子之风,皇帝千万不要听信诽谤。神宗皇帝不禁感慨道:“卿等都是君子!


伺候了四位皇帝,贤相文彦博的人生经历是什么?伺候了四位皇帝,贤相文彦博的人生经历是什么?

,,,,,

  • 石守信为何堕落?石守信的堕落与赵匡胤有关吗
  • 因“杯酒释兵权”事件而留名青史的北宋名将石守信,曾是后周禁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在抗击北汉和征伐南唐的众多战役中屡立功勋。...

  • 岳飞生平事迹介绍:岳飞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

  • 赵光义是怎样成为皇帝的?宋太宗继位之谜
  • 赵光义的真名是赵匡义。后来,他改名为赵光义,因为他避开了他的兄弟宋太祖。在他的兄弟中,除了早逝的人,他排名第一。他比...

  • 出身武官的枢密使狄青:宋代唯一一个以文制武的例子
  • 五代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柯,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当时,军队几乎形成了建立皇帝的习惯。回顾这种习惯的来源...

  • 大宋王朝的传奇奸臣贾似道:一代权臣的误国之路
  •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离不开许多才俊之士的共同努力,一个王朝的灭亡,同样由于一群群的蛀虫侵蚀所致,如夫差时期的伯海为秦...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