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您带来胡充华为何将葬身黄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古代文学史上,胡充华也是个人物。作为北朝文学界的代表,她入选《中国文艺词典》。
“春天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之间进入闺房,杨花飘落南家。感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秋去春还双燕飞,原名杨花入室。”
上面收录的这首诗是她写的。
虽然她是拓跋氏人的后裔,但她生活在北魏时期。但在那个时代,北魏已经汉化了,所有的姓氏都改用了汉字。
[img]285845[/img]
胡充华的姑姑是个尼姑,化缘讲道,很有名气。这位出家做尼姑的姑姑,经常在讲道之后给别人讲她侄女的故事。当然,胡充华当时真的很好,说他侄女有多漂亮,有多聪明。
这时,北魏皇帝是元恪。这个尼姑推荐侄女的话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元恪命令尼姑带进宫里看看。第一天见面的时候,正如尼姑所说,她很漂亮,很有才华。元恪看到后很喜欢,就把她留在宫里,封为世妇,经常宠爱她。胡充华很快为元恪生下了一个儿子,元旭。
北魏政权有一条规定,如果子立王子,母亲会死的。然而,元恪爱胡充华,不愿意杀她,这不仅破坏了祖先制定的规则,而且将她从世妇晋升为贵妃。
公元515年,33岁的元恪去世,6岁的王子元旭继位。儿子继位,按祖制封元恪皇后为高太后,母亲胡充公华胡贵妃仍无名。后来,在其他宦官的帮助下,胡充华被皇帝的儿子尊为皇太妃。
被尊为皇太妃的胡充华不再是过去的胡充华了。她是皇帝的生母,有皇太妃的尊号,不再害怕任何人。她督促儿子皇帝颁发圣旨,废除高太后,命令他去瑶光寺当尼姑,然后以天文变化和后妃为借口,派人毒死高太后。胡太妃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一开始,朝臣称她为“殿下”,称她的旨意为“令”。然后,将“殿下”改为“陛下”,将“令”改为“诏”。她自己也叫“我”,就像一个女皇帝。
[img]285846[/img]
毕竟胡充华是个才女,她亲眼目睹万机,手笔断断续续,是很有政治才能的。
她无视女性不得参与祖先祭祀的传统礼仪,坚持到祭祀现场,用布帘自残,观看皇帝和大臣的祭祀活动。
她改葬了元恪的生母高夫人,礼仪本该由元旭主持,而她坚持自己主持,引起了很多人的异议。
她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比如出宫游览民情、登山游览风景、参加歌舞宴会、当面孝顺、评论官员政绩、组织臣僚赋诗等等。
她也很有趣。有一次,她带领100多名皇帝、妃子、公主和朝臣参观了储存钱和丝绸的皇家仓库——左藏,但她看到钱和丝绸堆积如山,五彩缤纷。她一时兴起,命令大家说:“你等都去背丝绸,背多背少,那些丝绸就是你等的。"命令一下,大家争先恐后,纷纷忙碌,争先恐后地背着上等的丝绸,最多的竟背了200多匹,少的也背了100多匹。除了两个例外,一个是长乐公主,背了二十匹;一个是侍中崔光,背了两匹。胡太后问他们为什么不多背?两人回答说:“分外之物,取之不义。胡太后欣赏他们的性格,大加赞赏。李崇和张武王元融,陈留公,贪图小利,拼命多背,结果摔倒在地,一人扭腰,一人扭脚。胡太后大骂两人没出息,有伤体面,命将他们背上的丝绸没收,以示惩罚。
这些都给古板的北魏朝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新鲜气象。
但毕竟皇后胡充华还年轻,生理需求还是很强的。起初,她和杨大眼之子杨白华有着私人的联系,有着无限的欢乐。然而,杨白华突然去了南朝,两人之间的私情结束了。然后,她爱上了皇叔、太尉元毅,明来暗去,就像一对夫妇。
她在私生活中不受控制的行为给了一些权臣政变的理由。然而,权臣元叉和宦官刘腾大惊小怪,逮捕了胡太后,强迫她归政于皇帝元旭,然后将她囚禁在北宫,严格照顾她。
[img]285847[/img]
公元526年,宦官刘腾去世。由于元叉放松了对胡充华复辟的警惕,胡太后再次登上了王朝的称号。这次回来的胡充华胡太后和上次不一样了。这几年的监禁生涯让她意识到权力有多重要。她必须更加努力地恢复,享受权力给她的幸福,以弥补过去的损失。
在生活中,她也喜欢三个男人:郑燕、李神和徐河。郑燕在宫殿里很脏,潜入大海。李神和徐河依靠宠物和权力,在一两年内总是被禁止。根据《北方历史》的记载,胡太后“掌握王爵,关注权力,宣淫朝廷,被四方污秽”,导致“政府缓慢,威恩不立,文武解体,叛乱,崩溃”。这表明北魏的清平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在朝政方面,为了长期控制朝政,她一个个杀死了儿子元旭身边的亲人。最后,她干脆同情丈夫,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她的一系列行为引起了愤怒和怨恨,并爆发了河阴的变化。大多数督尔朱荣利用这个机会制造了一场混乱,南下攻占了洛阳。胡太后看到趋势已经消失,就把头发剪成尼子,然后进入佛寺。武泰元年4月,尔朱荣兵进入洛阳,将胡太后和幼儿园皇帝淹死在黄河中。
一个既有才华又漂亮的女人,私欲太重,最后被扔进黄河的滚滚浊流中,被世人鄙视,可惜可悲可叹!
胡充华是谁?她为什么会被埋在黄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