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
官渡之战后,虽然袁绍大败而归,但他的领土并没有萎缩,曹操也没有追求胜利,进攻河北,而袁绍仍然略强于曹操。那么,为什么袁绍没有重组军队和马来西亚呢?
[img]285267[/img]
这场战争过后,即使是曹操,双方也可以说是精力充沛。然而,曹操是赢家,他的士气和人心受到了胜利的鼓舞,这种伤害被掩盖了。决战前夕,双方都在大量投入粮食问题,粮食生产以年度为单位计算。据说双方都需要时间来恢复。即使是曹操,虽然是胜利者,但他并没有立即大规模用兵,即使他也在“养伤”。以河北冀州为中心的四州之地,北靠北方游牧部族,袁绍与他们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袁绍的势力依然存在。对曹操来说,曹操只是解除了北方袁绍的威胁,他没有增加任何物质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双方的力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既然袁绍的实力并不比曹操弱,而且曹操也在恢复,那么袁绍为什么不带头整顿兵马卷土重来呢?
平定叛乱的袁绍
官渡之战失败后,河北省许多县都离开了袁绍。袁绍不得不在稍后调整后平息叛乱。由于袁绍在河北的经营还可以,这些叛乱很快就平息了。然而,这些叛乱相当于在袁绍的伤口上撒盐。袁绍的恢复必须是减分而不是加分,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img]285268[/img]
袁绍的人才遭受了重大损失
袁绍地盘中心地区没有发生官渡之战,@ 这对统治下的人口消耗并不是特别严重,但另一个损失却极其巨大,那就是人才。首先是决策层面的人才。顶级谋士,如抑授和田丰,在这场战争中死亡,而许攸在战争中投降了敌人阵营。假如把这一事件比作地震,这里就是震中,它对袁绍集团的破坏无疑是最大的。如果可以用数字量化其他损失,则无法计算决策集团人才的损失,这不仅是一种物质损失,也是一种精神损失。如果这种损失会有任何变化,那么它可能会导致方向性的变化。二是将军,颜良、文丑、淳于琼、张合所谓的“河北四庭柱”丧失,真是四人一去,河北再也没有将军。看看张合就知道,他后来在曹操处混得风生水起,就知道一个将军在军中有多重要。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谚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骨干将领不见了,谁来训练你,谁来带兵上阵?还有能战之兵的损失。史书上说曹操消灭了袁绍八万士兵,这是对袁绍的基本打击。士兵需要训练,或者训练后的士兵会有更强的战斗力。当然,以战代练并非不可能,但经过训练和战阵训练的老兵一定要用得更好,这应该没有异议。
袁绍的心气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袁绍的精神消失了。叛乱平静下来后,他只关注自己的家务,或者说他只把精力花在自己的未来,这就是选择继任者的犹豫。一个人在安排后事,你怎么让他进去报复,卷土重来?袁绍的大儿子是袁谭,按照一般情况,他应该接手,但袁绍更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就这样,袁绍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去世。袁绍身体健康时没有指定接班人,这使得河北集团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老板袁谭,一派支持弟弟袁尚。袁绍死后,大家都觉得应该按照传统立袁谭,另一派人担心会受到报复,于是以过去袁绍的意思立了袁尚。袁谭回来的时候,袁尚已经上位了,于是袁谭自立为车骑将军。刘表也喜欢小儿子,但相对来说,他比袁绍处理得更好。他还有一个大儿子刘琦,他更喜欢小儿子刘聪。他指定他的小儿子为继任者。虽然他下了臭棋,但至少荆州集团的上层没有分裂。虽然袁绍早些时候安排袁谭为青州刺史,但他并没有明确兄弟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给他死后河北的内乱留下了隐患。也就是说,袁绍活着的时候没有理解儿子之间的关系。以后各自为政的兄弟们如何共同对付曹操?反过来又证明袁绍已经失去了心气,根本不管背后发生了什么。
[img]285269[/img]
总的来说,袁绍失败后不能卷土重来。虽然有物质原因或力量原因,但更多的是精神原因。一个人精神崩溃,别人无论如何都救不了他。
官渡战后,袁绍没有乘胜追击 为什么袁绍没有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