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包括七国之乱:
1、汉代表人物:汉景帝。
2、代表人物:刘英。
3、代表人物:刘戊。
4、诸齐,代表人物:齐王刘将璐、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5、梁,代表人物,梁王刘武。
6、代表人物的赵,刘遂。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img]284630[/img]
@ 本质上是老刘家的内斗,用马列主义来解释,这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爆发。
们将讨论参与者的实力,并在下周一详细讨论这场战争。
刘邦,传到刘颖,再到高后。诸吕之乱后,刘恒登上最高权力舞台,传到景帝刘启。这是汉朝廷的脉搏,也是最高皇权的守护者。
不用说,除了诸侯封国,大量的县都属于他们直接统治。诸侯封国法理上也必须把他们奉为世界共主。
除非世界如贾谊所说,陷入土崩之中,否则汉朝廷可以碾压任何诸侯王封国。
在诸侯王中,刘英是最强大的。
他的吴国,位于秦三十六县的吴、会稽、豫章三县,实际上可能还包括秦东海县的一部分,即长江以北(现扬州)和领土。
@ 在古代,吴人抄袭善战,是当时的战斗民族,项羽用之无往,现在都可以作为吴王刘英的优质兵源。
文帝又下放了铸币权,吴国坐拥豫章郡铜山,能够大量开采铜铸钱,吴国因此富家天下。
此外,吴郡基本上与现在的苏南重合,会稽则与现在的浙江重合,在两广福建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吴国占了世界鱼盐之利的一半。
刘英不想造反,实力太强,不允许低调。
齐国至少是诸侯王实力第二强。
据《史记》报道,刘肥最初称王的地盘是全齐70多个城市——刘英才53个城市。
回想起乐毅伐齐,当时的齐国也是70多个城市,也就是说,战国中期之前,东方第一强国田齐有,刘肥齐国齐有。
齐鲁多壮士,又是孔孟之乡,文武兼备,也有鱼盐之利,不如吴国只是缺乏铸币权。
[img]284631[/img]
如上图所示,全齐大概是山东半岛右上角的绿色区域。
七国之乱爆发时,齐国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齐国,那齐、吴两路大军对汉朝廷的威胁将会增加很多。
然而,早在文帝时期,齐国就被一分为七。
平定诸吕之乱有功后,文帝从齐国挖了一块地封给刘章。
齐国从刘肥传刘襄,再传王刘则。刘则去世后,没有儿子,齐国按照规定就没有了。
但当时文帝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后来又恢复了齐国。
然而,他一口气封了六个,刘将陆继承了临淄附近的齐国。其他人,刘志、刘辟光、刘贤、刘贵、刘雄渠分享了一块土地。这样,加上刘章的脉搏,原来的大国齐分为七个小国。
[img]284632[/img]
所以,本质上,齐鲁大地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对汉朝廷发难时很难握成拳头。
赵国和楚国实力相似,封国地盘较大。
赵国大约有四个县,主要继承了战国赵的南部疆域,都城在邯郸。
楚国基本上继承了秦国三十六县泗水县的大部分,都城在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
这两个诸侯王国,全部动员,基本都能组织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军队。
因此,在七国之乱中,除了吴国之外,数赵楚给汉朝廷的压力最大。
说完齐、赵、楚、吴这些反方势力,再回头看正方势力。
最重要的是梁王。
这是孝文皇帝继位第11年布置的重要棋子。贾谊的建议。
贾毅本人有两个建议,一个是扩大梁国封地,另一个是扩大淮阳王封地,然后,封文帝的儿子是梁王和淮阳王。用梁国防备齐赵,用淮阳国防备吴楚。
[img]284633[/img]
然而,文帝只使用了一半,也就是说,他建立了一个大梁国,封地包括40多个城市,并将刘武迁至梁国为王。
我猜这个微妙的安排背后有窦太后的影响——窦氏只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刘启,封了王子;另一个是刘武。
大梁国给刘武,窦太后没有意见,大淮阳国给刘参或刘鞠,不是母亲,关键时刻很难一心一意。
或者,文帝分七分之后,已经觉得齐地不够担心了,那么一个刘武就够了。而且,没有人能保证刘武将来不会向刘英学习。
文帝中期,刘武迁被命名为梁王。景帝继位十多年来一直在经营梁国。那么,在七国之乱之前,梁国的真正实力是什么呢?
看《资治通鉴》的一段记载。
梁孝王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多个城市,居天下膏满地。赏赐不胜道,府库金钱百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筑东苑,方300多里,广绥阳城70里,大治宫,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30多里。招延四方豪俊的人,如吴人枚乘、严禁、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蜀人司马相如等。
司马光的初衷是展示梁王的奢侈和侵略,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城市坚强、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钱和更多的人才。
梁国会让七国如卡在喉咙里!
谁是参与七国之乱的人? 他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