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在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刀光剑影的时代,看看范仲淹的故事。
历代中国,仁人志士进行了多次改革,成功少,失败多。有些失败不是改革的内容不好,而是太好了,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无法实施。
在北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人主导的改革就是这样一次改革,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
一、改革背景
对外,大宋朝面临着西夏强兵的威胁,宋军与西夏的对抗屡遭惨败,彻底崩溃。无奈之下,宋朝只能用年贡换取和平,在外交上守势。
在内部,官僚团队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土地合并严重,人民生活困难,财政收入不足,农民起义不时严重威胁宋朝的统治。
宋仁宗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下定决心要改革。
二、改革内容
[img]277677[/img]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碧、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时执政,全面实施改革。
范仲淹认真总结了自己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就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纲领《回答手诏十事》,从澄清官治、富国强兵、强行法治三个方面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答手诏书陈十事)
1、明黜陟。
即严格执行官员升降制度,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重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不称职的官员。
2、抑侥幸。
也就是说,限制侥幸作官和晋升的方式,限制大官的恩阴特权,防止他们的孩子成为馆阁的重要职位。
3、精贡举。
也就是说,严格的贡献制度,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将进士科只注重诗歌赋予改为重策论,将明经科只要求背诵儒家经典的词语改为阐述经典的意义和真理。
4、择长官。
派有效人员到各行各业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员要认真推荐和审查,防止冗余。
[img]277678[/img]
5、均公田。
也就是说,官员的职场收入稳定均衡,官员也是人。只有保证收入,无后顾之忧,才能尽职尽责。
6、修武备。
即整顿军备,建议在京城附近召集强壮的男丁,充当京畿道卫士,三季务农,一季从兵,辅助正规军。
7、厚农桑。
也就是说,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重视农田利益,修复水利,大力推进农业利益,长期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
8、减徭役。
合并户口稀少的县城,减少当地人民的劳动;节俭节约,减少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实现均税,减轻劳动力,减轻人民负担。
9、推恩信。
[img]277679[/img]
也就是说,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得到了广泛的落实。主管部门拖延或者违反赦免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置。此外,还应派遣各行各业的使臣,检查应当实施的各种惠政是否实施。
10、重命令。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认真发布朝廷命令,删除长期执行的条款,裁定为国家法令颁布。这样,朝廷的命令就不会经常改变。
三、改革成果
经过几个月的改革,大宋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政治形势得到了提振:
1、官僚机构开始精简;
2、过去,以家庭关系为官的子女受到许多限制;
3、过去,仅凭资格晋升的官僚机构就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内容的程序,在某些领域特别优秀的人员得到了突破;
4、科举考试突出了实用内容的考核;
5、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放。
[img]277680[/img]
四、改革失败及其原因
改革实施了一年多。庆历五年初(公元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碧、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除在法庭之外,各项改革也被废除,新政宣布失败。
那么,为什么如此有效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呢?
首先,新政违反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此受到他们的阻挠。
这些措施涉及贵族官僚的利益蛋糕,不仅侵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且影响了他们的长期利益。@ 这些贵族官僚跳出来,以改革违反“祖先法”的名义肆意攻击。表面上看,他们冒犯了“祖先法”的“正统地位”,实际上触动了自己的利益。
二是新政切中时弊,但与宋朝立国政策相冲突。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要求富国强兵。然而,范仲淹和富碧的改革措施包括:“明白”、“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是裁掉不称职的官员。当时,北宋官僚已经成为一个腐朽的政治集团。要实施上述改革,90%以上的官员不得不失去官员,牺牲士大夫动摇了大宋的统治基础。在权衡之下,宋仁宗不得不选择因循守旧而稳定大局。
@ 与范仲淹的性格和出身有关。
范仲淹士兵出身,性格刚直,一直与朝中官员关系紧张。他认为这是不同的政治观点,但在别人眼里,这是人身攻击,利益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宋仁宗对范仲淹的使用表示恐惧和预防,这不仅导致了范仲淹的个人悲剧,也导致了整个宋朝的悲剧。
第四,宋仁宗懦弱的性格注定要改革失败。
[img]277681[/img]
宋仁宗的性格是“仁”字,守江山做仁君绰绰有余,无人能及。但面对改革,“仁”就是懦弱,想要改革就要有大刀阔斧的勇气,显然宋仁宗不行。想要改革的时候,急不可忍,遇到困难就退出,顶不住压力再找人背锅。“一将无法累死千军”,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工作风格,失去范仲淹也为他“先忧天下,后乐天下”,范仲淹不是病死,而是生气。
如果改革成功了怎么办?
从几个月的改革成果可以看出,如果“庆历新政”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宋朝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办公室主任、当代学者李存山评论道:“如果范仲淹的新庆历政策能够‘尽力’,就不会有‘西宁的紧急政策’。”许多历史学家也有类似的评论,他们认为“新庆历政策”的失败意味着宋朝失去了强大的机会。
“功名得失归时数。莺解新声媒解舞。天赋与。努力教我悲无喜怒。“几年后,当南宋灭亡时,文天祥在大多数监狱里轻轻地唱着范仲淹的“风暴”。文正公的改革措施没有实施,他的改革主张没有实施,宋朝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拯救自己的机会。当他的前任庆历新政失败时,宋朝向世界各地的人们隐约透露了他即将灭亡的信息。
为什么不说范仲淹生不逢时?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