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提到长孙无忌,你总会想到电视上的那个,所以你必须详细告诉你
在皇后和萧淑妃相继倒台的情况下,唐高宗觉得后宫不可能一天无主,于是就有了封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
有一天,唐高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下面的大臣们。没想到,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封武则天为皇后。
据《新唐书》记载:“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
唐高宗没想到这件事会被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为了争取他的同意,不断取悦他。
又是封赏,又是提升子孙官职,更是派其他大臣劝长孙无忌。
据《新唐书》记载:“帝密以宝器金丝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促三子朝散大夫,
昭仪母亲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严厉拒绝。”
[img]272023[/img]
后来,无论大臣们同意与否,也许唐高宗被惹恼了。
直接对大臣说:“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
@ 武则天仍被封为皇后,她认为长孙无忌,既然接受了奖励,却不同意自己封后。
因此,记恨上了长孙无忌。据《新唐书》记载:“后既立,以无忌送礼而不助己,衔之。”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之所以会被武则天憎恨,是因为他接受了奖励,还是不同意武则天的封。
02.长孙无忌的结局:被诬告谋反,被削职贬官,最终被迫自杀
前面说过,长孙无忌不同意武则天封后,被武则天憎恨。
武则天派的许敬宗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因此,联合其他大臣诬告长孙无忌秘密谋造反。
据《新唐书》记载:“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临压,傅致反状。”
一开始,唐高宗也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
然而,许敬宗等人忍不住多次“劝说”,最终相信了长孙无忌谋反的“事实”,将长孙无忌贬职。
据《新唐书》记载:“帝终不质问。随后下诏斩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的工资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
[img]272024[/img]
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
接下来的几个月,诏司空积,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敬宗令大理正元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
无忌投卒,冲免死,杀族子祥,流族弟弟思考檀口,大多数亲戚都被降职。”
就这样,长孙无忌被迫自杀。
03.从身份上看,两者的区别: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是极人臣。
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才华横溢,唐太宗死后,首先在感业寺出家,然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
在王后与萧淑妃的后宫权力斗争中,慢慢站起来,最终在后宫斗争中获胜。
从两者的身份进行分析。长孙无忌即使功劳再多,说到底也是为人臣子,是为帝王家服务的;
武则天不一样。她是皇帝的枕边人,在关系层面上比长孙无忌更亲近。
简单来说,长孙无忌是皇帝的重臣,属于工作关系;
对皇帝来说,武则天是一个家庭,属于生活关系。干涉皇帝家族的私事是大臣们的禁忌。
再者,立后这种事,往大说,是国家大事,往小说,却是皇帝家的私事。
[img]272025[/img]
而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决定了皇帝是有最终决定权的人。
即使你的长孙无忌说得有道理,只要皇帝不同意,也不能实施。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打不过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04.总结:
长孙无忌的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
这类问题之所以继续出现,是因为古代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即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皇帝是唯一掌握最终决策权的人。
说白了,长孙无忌太忠于职守,根本看不到封建系统的弊端。
换句话说,如果长孙无忌能认识到封建系统的固有缺点,他就会知道封建系统的固有缺点,
即使他说得有道理,他也受不了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
也许,长孙无忌就能最终安享天年。
为什么长孙无忌会自杀?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