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前171年至前12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Xi安)人。西汉宗室成员、大臣、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废太子刘荣和母弟,母亲是李姬。
汉景帝前两年(公元前155年)4月,刘德作为王子被封为河间王。他已经26年没有卷入政治漩涡了。相反,他一生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中国文化古籍,为古代文化珍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毛诗》和《左传》对后人影响很大,应该是刘德的成就。
晚年被汉武帝怀疑,忧心忡忡。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死于河间,死于死亡。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271533[/img]
人物生平
刘德住在咸阳,修学好古,事实求是。他喜欢儒家思想,藏书最多,衣着、言行都是仿儒生。山东儒生大多附于他。他在位26年去世,死于“献”,也被称为河间献王。
秦朝焚书坑儒,典籍湮没。如果他从民间得到一本好书,他很容易写回来,留下他真正的书,并得到金银玉帛的奖励来招募来自四面八方的书。因为有老书,所以他多演奏河王。因此,他得到的书数可以等同于汉代官方的藏书。所得书都是古文和先秦旧书,价值很高。他学习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了汉武帝,感觉光靠严格的法制,没有德行教育,国家很难长治久安。因此,依靠大儒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三代之书烧杨耗尽,读书的人也很少,要恢复儒术教育并不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之余,将亡散文卷汇编,仅复存。
踏遍鲁燕赵魏,寻找为国求书。刘德不怕辛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好书的人,都会亲自去收取大量资金购买,命人重复一份,留给人民。对于不愿出让的人来说,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中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扬,许多知识分子和人民,千里之外,携祖先的旧书,前来奉献,刘德都给予重用和奖励。收获的书包括《诗》、《左传》、《周官》、有几十种类型的礼记。数量多,楼阁满,据载与汉朝相比,最多可以等。
刘德曾下令修建日华宫,“为学士设置20多个客厅区域”。刘德自己的奉献精神并没有超过客人。
[img]271534[/img]
人物事迹
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迁大鸿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将军光欲为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信,德数责以公主无状起居。侍御史认为光望不受女性影响,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普通人,屏居山田。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在地节,以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子安民是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卫20多人。
德宽厚,好施生,每一行京兆尹事,许多平反罪人。如果家产超过100万,振昆弟的客人会吃喝,说:富有,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后,子向坐铸伪金,当伏法,德上书诉罪。会死,大红路奏德诉子罪,失大臣体,不得赐予死亡,
制造:给予缪侯,为置嗣。传到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传子,至王莽败,甚绝。
西汉宗室成员、大臣、藏书家刘德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