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的名字有点奇怪。他是唐朝第一位英雄,但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从文学或武术的角度来看,比他更强大的人无处不在。那他为什么是唐朝第一位英雄呢?国公也被封了。从玄武门事件开始。众所周知,玄武门事件是唐朝德高望重李世民在玄武门发生的事件。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他当然也是策划玄武门兵变的人之一。在那次事件中,李世民成功埋伏杀死了他的太子兄弟和齐王兄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皇太子。然后成功登基为唐太宗,长孙无忌当之无愧地成为开国元勋。他曾经是左武大将军,在战场上战斗。后来,他被改为官方部门的尚书。他被定位为第一英雄,封杀了国公和无限财宝。
[img]262926[/img]
长孙无忌有能力,能做事,而且他真的忠于为李世民做事,连妹妹都嫁给了李世民,为长孙皇后。欧阳写的《新唐书》记载:李世民评价臣子,认为长孙无忌“应对机敏,善于避嫌,求古人,无与伦比”。长孙无忌是一位极人臣,非常被李世民重用,而且有亲戚关系,可以自由进出皇帝的卧室。然而,他很聪明,有城府。他知道自己站得这么高,肯定会被大家推倒。而且,他是亲戚。自古以来,外戚干政是禁忌。他写信恳求李世民降职。历史上有多少人的地位太高,被宠坏,被陷害死亡,长孙无极知道这个事实,无论皇帝和他的皇后妹妹如何保留,或坚持贬低自己的职位。这样看,长孙无忌真的是大忠臣,分君之忧,却不求名。
此后二十年,长孙无忌忠心耿耿地工作,作为太子太师教太子,并随皇太宗东征高丽,战绩显赫。然而,忠臣的奸诈狡猾突出在选王子上。李世民有八个儿子,其中王子、魏王和晋王都是皇后生的。然而,王子李承乾是一个放荡的人,不容易学习,只喜欢玩。魏王是李泰,野心太大,奸诈狡猾。晋王李治没有主见,性格内向。感觉不是皇帝的料啊,后来王子和魏王争夺王位,王子被贬为普通人。皇帝想以魏王为皇帝。这时,长孙无极出来发言。他认为晋王应该是王子,并与一群大臣合作,向皇帝解释魏王的许多缺点。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尊重并同意了他的想法,但背后也有一定的想法。当时,长孙无忌是一位极端的大臣,在法庭上有着巨大的力量。他担心,在他死后,他不会建立与长孙无忌有血缘关系的人作为皇帝。长孙无忌会有意见,做出谋反等活动。
[img]262927[/img]
后来,皇帝的三个儿子吴王李恪能文能武,深受人民喜爱。与昏弱内向的李治相比,他应该成为王子。此时,长孙无忌充分发挥了奸臣的本质,这可能是过于自私和坚决的反对。根据《旧唐书》中的说法,“长孙无忌不仅辅立高宗,而且深受忌讳”,还有“恪、文武才、名气高”等赞美李恪的句子。由此可见,长孙无忌一生忠诚直爽,却过于自私,备受嫉恶。长孙无忌也抓住了一个机会,说李恪有谋反之心,其家也受株连。就这样,大家可以说是绝望了,皇位不是李治。李恪死前曾大骂:“长孙无忌窃取威权,陷害善良,祖先有灵,必让其宗族灭亡。的确,长孙无忌已经横行无忌,摆弄权利,这一步真是令人心寒。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了,死前有遗愿要长孙无忌辅政,李世民还是很信任他的。长孙无忌先不发丧文,立即叫好侄子李治回宫,准备继位。可以说他是一个选择忠诚的人,但他不忠于世界。如此恩宠有加地对待新皇帝李治,想必他一定会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尊重。事实上,却完全相反。唐高宗继位后,想立名的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与众多大臣联手,却极力阻挠。唐高宗也很无奈,带着武则天来拜访他也无动于衷。后来,他问当时持有军事权力的将军李绩对此事有何看法。李绩原本是长孙无忌那边的人,但此时却跳出了是非圈,说是皇帝家事他不宜过问。唐高宗这才大胆地立武则天为皇后。一旦成功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对长孙无忌当然是怨恨。
根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四年来,中书命令许敬宗送人上封事,称监察皇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长孙无忌竟然想谋反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自古以来,皇帝就对谋反这个词特别敏感。武则天特意派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谋反罪,并以汉文帝杀害叔叔薄昭的案例说服皇帝。虽然皇帝受不了,但他也同意了,没有面对长孙无忌。他直接流放到黔州,儿子等人也流放到岭南,家里的亲戚都被流放为奴隶。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后来许敬宗奉命再次查长孙无忌的谋反案,长孙无忌真的很害怕,便被迫自杀。
显然是他自己的皇帝,但这样对待自己,必须选择李志做皇帝有一定的遗憾,即使不是极端的大臣也不会被迫死,我是你的叔叔至少让我享受幸福?然而,即使是他的叔叔,皇帝也会因为谋反而痛下毒手。想必长孙无忌死后也不能安息。唐高宗在上元年(674年)重新为叔叔平反,追回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继承赵国公爵位。成者忠,败者奸。长孙无忌一直忠心耿耿地帮助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的大功臣,却过于自私,拥立昏君,最终落得惨死。评价他是忠臣是可以的,评价他是奸臣也不过分。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有城府的人,虽然我觉得他开国的功绩不值得拥立昏君,但他在促进唐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孙无忌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是唐朝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