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狄青的事,
宋太祖建国之初,为避免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武将权利的措施。公元961年,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之后,他成立了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纳入首都禁军管辖。同时废除禁军最高统帅职务,罢殿前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原两司分为三衙,禁军殿前司不变,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的将领是一些资历浅、易驾驭的人。
[img]259807[/img]
纵观古代军事史,哪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不是经过沙场磨炼出来的?哪位名将没有自己的主见?北宋的这种制度设计只能保证对军队的控制,而不能保证战胜。虽然三衙将领掌握着军队,但他们无权动员,那么谁能动员军队呢?枢密院,只有拿着枢密院的调令,才能调动军队。枢密院只能调动部队,但不能指挥部队,最终权利还在皇帝身边。这种制度设计仍然不能让宋朝皇帝放心,并作出了新的规定。宋朝规定,军队不应该经常呆在一个地方,而应该经常改变地点。最好不要认识任何人,以免时间长了容易结党。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将军不认识他的下属,他如何安排军队,他应该用谁作为先锋?士兵们也是如此。他们不熟悉他们的将军,也不知道他的能力。他们不会相信他,也不会尽力。这样的军队能赢吗?战斗力不会太强!如果你用文官来领导军队,基本上就没有机会赢了!事实上,北宋就是这样做的!
[img]259808[/img]
北宋在削弱武将军权的同时,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以文抑武,文官的地位始终高于武将。即使你的军事才华出众,成为千古第一名将军也没用。你只能被文官压制。文官是军事教练,武将最多只能当副职。北宋只有一个结果。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走科举之路,成为一名文官。谁愿意当兵!
@ 北宋流行这样一句话:好人不当兵,好铁不当钉。由此可见,宋代军人的地位有多低,有多被人看不起!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有一名士兵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凭借自己的勇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南方农智高叛乱,率军平叛,因功绩晋升为枢密副使。这个人是谁?他是著名的北宋将军狄青!
狄青成为枢密副使后,文官们心里不高兴,看不起这位士兵出身的将军。文官们开始纷纷上表,要求罢免狄青。首先发难的是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他上表宋仁宗,历数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种种,说狄青是武将出身不能重用。说了很久,他看到宋仁宗不理他,又把宋太祖搬出去了。欧阳修说,太祖建国重文抑武,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武将,就是怕重蹈覆辙,望皇三思!
[img]259809[/img]
宋仁宗虽然没有采纳欧阳修建的建议,但已经开始动摇。后来大臣文彦博又上书,要求罢免狄青。有一段时间,群臣附和,都说:罢免狄青!啊,可怜哪!忠诚的狄青,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地位,竟然如此被人看不起,还成了满朝文武的公敌,真可恨!公元1056年,宋仁宗罢免狄青,贬至陈州。到达陈州后,皇帝每隔半个月就派人“慰问”,但实际上是监视!
狄青的精神几乎崩溃,处于恍惚状态。不到半年,狄青郁郁寡欢,年仅49岁!北宋很少有著名的将军被文官逼死。这是谁的错!宋神宗继位后,想重振宋国威。不幸的是,他找不到一个能打得好的将军。这时,我想起了狄青,命令人们崇拜狄青。不幸的是,已经太晚了!
狄青和欧阳修的关系如何?他为什么被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