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韩信背水一战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称井兴之战,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兴县。公元前204年,韩信带领3万汉军攻打赵军,以少胜多成为经典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而来。在这场战斗中,“死后生”的战略战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韩信证明,“死地”可以是“后生”;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死后真的再也没有起床过。最典型的是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和三国时期信誓旦旦的马苏。赵括在战前畅所欲言。当他真正遇到“死地”时,他发现几乎不可能活下去。最后,他伤害了赵的40万士兵。赵国的国力大大降低,为秦王的“扫六合”奠定了基础;马苏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听别人的建议。他想尝试“死后生”的感觉。结果,他把自己送到了断头台。
[img]255405[/img]
为什么韩信能“死而后生”,别人却做不到?先来看看韩信的背水一战。
@ 韩信攻打赵国,赵国在井陉口聚集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李左车曾献计:“愿足下假臣奇兵3万人,从间道绝其行李;足下深沟高垒,坚营不与战。不能战斗,不能退缩,我的奇兵绝后,使野无所掠,不到十天,而两将之头可以在戏下。"李左车是赵国的将军,想切断韩信的粮道,却被当时的主将成安君拒绝了。他是儒将,不愿意用计谋,想要“对面直刚”,看来春秋时期宋国洪水之战的教训还不够。听到这个消息后,韩信敢于领兵进入井兴狭道。韩信背水一战的前提是:自己的粮道安全和后方安全,对方不可能形成两面夹击的局面。
@ 韩信命令2000名汉军每人一面红旗,隐藏在山上。想等到赵军倾巢而出,换下赵军营寨的旗帜。
第三,韩信先让一万人出井陉口,背着河水安营扎寨。
@ 韩信和剩下的汉军一起攻击赵军。经过长时间的激战,他假装回到河边的营地。这时,赵军倾巢而出,想一举歼灭汉军,这给了最初的2000汉军一个机会。而且河边还有韩信的一万生力军,他们以逸待劳,又有地势和营寨保护,赵军攻不下来,只好回去。但发现营寨已被汉军占领,于是赵军大乱,汉军两面夹击,最终获胜。
[img]255406[/img]
在后方安全的情况下,韩信没有给士兵留下后路,想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这说明韩信并不是真的想把汉军逼到绝境。他总是让士兵们保持希望或没有绝望。他带领剩下的汉军冲锋陷阵。当他们即将绝望时,他们撤退了,他们仍然有新的力量;他们背水而战。地形和营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缺陷。他们仍然没有真正的绝望;此外,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他们的营地,而不是打败赵军。虽然人数有点少,但对他们自己的任务来说并不难。赵军撤离时,汉军两面夹击,大败军心已经崩溃的赵军,就像赵军一样战败如山!
[img]255407[/img]
韩信说这是“死后生”,但他从来没有把士兵放在绝地,也从来没有让他们保持希望。他有层层保护措施,保持军队战斗力;也就是说,“死后生”对韩信来说只是一种提振士气的效果。但赵括、马苏之流,竟然让军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陷入死地”,其结果只能让士兵们绝望,自己的军心松懈。
韩信背水一战是怎么打的? 为什么别人学不会,复制不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