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
、冲丹),冀州衡水(今河北)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代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简介
出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上学。他从刘焯那里学习,每天背诵千言万语,熟悉经文,擅长词章。隋大业初,他被选为“明经”,授予河内县博士学位,补太学助教。
[img]254098[/img]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四水镇西北)。进入唐朝,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众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杰作。贞观22年(648年),终年75岁。
着作
孔颖达在经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奉诏主持编纂旧说府库和资料宝藏——《五经正义》,书名为“正义”。一是唐政府出于封建统一的需要,对前代杂经进行了统一整理,编写了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作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从经学的意义上说,所谓“正义”,就是根据传注疏通解释。
选材
《毛诗》和《礼记》的主郑玄注也简单明了,是比较好的作品;《周易》的主王毕注,参与了老庄虚无的玄理,所以疏文也失去了虚浮;《尚书》的主孔安国传(有学者称之为“伪孔传”)认为“它有钱有势,义宏优雅”。
《春秋》,以左氏事富文美,所以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部分杂取公谷。例如,它们并不纯洁。只有西晋杜预集解了“以丘明之传为释孔之经”,尊经重本,“儿子应该是母亲,用胶水涂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重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了“五十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缺乏义理,这与只注重文字训注的传注不同。见解最高,体例最好,所以众解独取杜氏。
在向前儒学习的基础上,孔颖达总是指陈旧的缺点,谈论得失。删除笔削,“必须取文证详细,理性审查,切割其繁荣,匹配其机要”。因此,避免了官方书籍修复、杂而不纯的问题,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img]254099[/img]
编撰方法
首先释经;次及传注,并以大写的“疏”字作为标识。
后世纪念
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其遗体陪葬唐太宗墓昭陵(今陕西省西安),这座墓是他的“衣冠冢”。
孔颖达碑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是于志宁写的,没有书人的名字。唐贞观22年28481立,碑额为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曲阜宪公孔公铭B”16字,正书35行,行76字。
从此碑文作家的楷书来看,有人怀疑虞世南的《孔子庙碑》与虞世南的书非常相似。后来有人考孔颖达卒时,前十年虞世南已经作古,所以被切断为非虞书。李宗瀚跋云:“冲远(孔颖达)在伯施(虞世南)中风后,这座碑不是虞书清楚的,但它的规抚虞书可云生肖,秀朗遵劲,与《庙》的深远程度非常相似。”
清初乾嘉后,这座碑被剥蚀了,剩下的字不多了。最好的拓本是李宗瀚旧藏宋拓,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本书拓墨精良,第一行是“右蜀子”下的“银”字。字口完好,可见人还有1700多个字。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简介,后世是如何纪念孔颖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