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清军,
山海关战役发生在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役。在这一站之后,李自成农民军的形式急转直下。满族统治者崛起于东北,从此长驱南下,打下了200多年的大清江山。在这场与大顺政权兴衰有关的重要战役中,许多史料记载,清军以少胜多,夸大了战绩。更有甚者,他们称赞吴三桂的英勇作战。农民军不是他们的敌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img]252563[/img]
明末,世界起义军不断出现,此时明朝已经衰落。即使像崇祯皇帝这样的皇帝继位,明朝也无法回到天堂。最后,李自成突破了首都。这时,李自成开始自尊,在首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大顺政权只是一个短暂的政权。
李自成自己的阶级性使他具有不可逆转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的战略愿景上。纵观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只要没有战略愿景,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或政权的建立。早期的陈胜吴光起义和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img]252564[/img]
不仅如此,虽然李自成拥有数百万军队,但无论从战争素质还是纪律素质来看,李自成的一群乌合之众都不同于清军10多万训练有素的军队。不管有多少人,都没用。清军很容易撕破你的防线,尤其是当时清军引以为傲的铁骑。只要让他们穿过山海关,中原就像鱼游入大海。
在山海关战役中,李自成只损失了数万兵将,却从此一塌糊涂,从此没有机会翻身。这是清军进入山海关后,已经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李自成这个号称百万人的人就没有机会了。而李自成目光短浅,计划从京城撤退后以西安为基地,凭险据守卫,整顿军备。但不希望西安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只能纸上谈兵,刚开始撤退,李自成的大顺军就被清军吊打。
[img]252565[/img]
在此期间,李自成也非常多疑,杀死了许多将军,不仅没有良将的帮助,而且动摇了军队的士气,使大顺军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没有抵抗力。
[img]252566[/img]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统治集团来说,战略的正确性是否与兴衰成败有关的一个大问题。大顺政权在攻占北京方面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形势发展迅速。攻占北京后,由于战略错误,又被打败了。同一个群体,为什么战略前后如此不同?我认为大顺军的进攻太顺利了,农民军进入北京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培养了骄傲和快乐的思想。
拥有百万军队的李自成 为什么李自成被成千上万的清军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