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夏侯霸在曹丕登基后不能用?总是郁郁寡欢

曹操手下有许多曹氏和夏侯氏的宗族将领。曹操和曹丕时期的兵权大多掌握在他们手中。例如,曹操时期,夏侯元掌管西线兵权,曹仁掌管南线兵权,夏侯敦掌管后方军事和东线兵权;曹丕时期的兵权大部分掌握在曹震、曹休和夏侯尚手中。曹洪和虎豹骑手共八人称曹魏为八虎骑手。

曹丕登基后,随着夏侯敦和曹仁的去世以及曹洪的边缘化,曹氏和夏侯氏的第二代掌握了曹魏的兵权。曹真、曹休和夏侯尚被重用。其中,曹真是中国将军,曹休是征东将军,夏侯尚是征南将军,曹真和曹休是曹丕临终前的孤儿大臣(夏侯尚死于曹丕之前),就连被魏延认为“胆小无谋”的夏侯敦次子夏侯真,也被曹丕重用。他曾担任安西将军,掌管西线雍凉兵权。然而,有一个人在曹丕和曹睿时期从未被重用过。这个人是夏侯元的次子夏侯霸。

[img]250841[/img]

也许有人说夏侯霸年纪小了,能力一般没有重用?事实并非如此:第一,夏侯元有八个儿子(夏侯元为了养活兄弟的孤女,抛弃了小儿子)。219年,夏侯元在战场上死亡,他13岁的五个儿子夏侯荣和他一起死亡。三个儿子夏侯说他大约218年去世,18岁。夏侯霸是次子。曹丕黄初年(220-226年),夏侯霸20多岁(如果以张飞妻子夏侯为参考,现在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了;第二,曹睿死后,曹真之子曹爽掌权,夏侯霸逐渐被重用,成为西线雍凉军的第三把手。249年投奔蜀汉后,他多次随姜维北伐,说明夏侯霸的能力并不差,至少比夏侯真强多了。

然而,曹丕登基后,只封夏侯霸为偏将军。他的头衔只是一个没有食城的关内侯。与曹休、曹真、夏侯尚相比,差距太大,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此外,他在曹睿时期的230年里第一次单独领导战场。此时,夏侯霸至少30岁出头,此后,夏侯霸再次闲置,直到曹睿死后才逐渐重用。然后曹魏的第二代宗族,曹真曹休和夏侯尚大权掌权,夏侯霸为何郁郁不得志?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与夏侯渊有关

[img]250842[/img]

219年,夏侯元被黄忠杀害,成为汉中战争的转折点。在之前的辩论战和马明阁之战中,曹操占据了上风。夏侯元作为西线最高指挥官,亲自修复鹿角,最终死于黄忠之手。曹操的军心受挫,刘备的军心振奋起来。从那以后,虽然曹操亲自带领军队来了,但汉中落入了刘备之手。

夏侯渊对汉中战争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虽然他不会责怪夏侯霸,但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可能与张飞、刘禅有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夏侯元的侄女被张飞掠夺并娶为妻(不确定是不是夏侯元养的孤女)。夏侯和张飞生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大女儿先是被封为太子妃,刘禅登基后被封为皇后。也就是说,夏侯霸是刘禅的表弟,这也可能是夏侯霸在曹丕和曹睿被重用的原因。

@ 可能与曹植有关

[img]250843[/img]

曹休、曹真和夏侯尚的重用与他们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夺中支持曹丕有关。他们三个和曹丕年龄相仿。曹操安排他们和曹丕一起吃饭和生活。当他们一起长大时,他们的关系自然很好。曹丕也必须支持他的争夺。

夏侯元掌管西线军权,长期不在中心,与曹丕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也许夏侯霸离曹植很近。曹丕登基后,曹洪、荀云(荀子的长子、曹植的铁杆支持者)没有好水果吃。可以看出,曹丕的心胸远不如曹操宽广,这也可能是夏侯霸小,不能重用的另一个原因,否则,很难理解夏侯霸的能力很好,在曹丕和曹睿两朝再次被重用的时候,又是当打之年。


为什么夏侯霸在曹丕登基后不能用?总是郁郁寡欢为什么夏侯霸在曹丕登基后不能用?总是郁郁寡欢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