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李光璧的故事吗?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虽然世界对郭子仪比较熟悉,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英雄确实是李光毕。李光毕一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最强的。李光毕的战功是收复常山县、太原战争、河阳战争和打败袁超。《新唐书》说李光毕“战功推中兴第一”。
李光璧曾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下属,当时王忠嗣非常重视李光璧,认为“光璧必居我位”。后来,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致死,749年,李光璧被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为朔方副节度使。起初,李光璧非常感激安思顺,但后来安思顺想赢得李光毕,所以他想把女儿嫁给李光毕。李光毕知道后,他请病辞职回家。后来陇右节度让哥舒翰觉得李光璧是个人才,就上表给李隆基,把李光璧召回长安。
[img]250227[/img]
755年,三镇节度造反安禄山。李隆基急需军事将领。郭子怡向李隆基推荐李光碧。李光碧成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知道节度,即河东节度实际使者。李光璧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是收复常山县。李光碧带领5000名朔方军攻打常山,俘虏了史思义。在史思义的建议下,李光碧四路对阵史思明的2万骑兵,出人意料地获胜,叛军损失惨重。常山县基本被收复。之后,李光璧和郭子仪率领嘉山之战胜利,河北大部分地区被收复。
尽管李光璧取得了局部胜利,但长安还是陷落在即,李隆基逃离四川,长安城不久就陷落了。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侵越称帝,崇拜李光毕和郭子仪为相,授予书籍职务,仍领节度使之职。为了阻击叛军,李光璧奉命镇守太原。757年正月,太原之战正式开始,史思明带领10万人进攻太原,想在太原开一个洞,然后进军灵武。当时李光璧手中的士兵加起来还没有一万,士兵们还没有战前胆怯,想修筑防御工事,消极避战。李光璧认为临时抱佛脚根本行不通,不如一边积极防御,一边选择性进攻。当时,李光比要求一名士兵在城墙上安装石炮攻击叛军,并要求另一名士兵挖隧道直接通往叛军营。一下子杀了一万多叛军。此外,当时叛军内乱,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史思明带领一小部分士兵回到范阳,其余大部分士兵对阵李光碧,被李光碧组织的精英士兵杀死了7万多名士兵。太原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大唐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
[img]250228[/img]
然而,在759年相州之战中,郭子仪、李光比等9节度率领20万大军攻打史思明5万大军。然而,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只有一个宦官鱼朝恩来监督,导致唐军大败。鱼朝恩将战败归因于郭子仪,郭子仪的兵权被收回。接替郭子仪的职位:朔方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成为平叛最重要的将领,在接下来的河阳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史思明的主力军。在这场战斗中,李光璧的下属李抱玉、仆固怀恩等都表现出色。
随着李光毕战功的不断积累,宦官鱼朝恩开始担心李光毕的功劳压力太大,处处绊倒。在接下来的莽山之战中,鱼朝恩和仆固怀恩的怀私导致了唐军的大败。然而,这一次,唐肃宗仍然是理性的,并没有责怪李光毕。李光毕继续领兵平叛。后来,他打败了袁超。最后,在763年,绝望的史朝义战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img]250229[/img]
自安史之乱以来,李光璧一直战斗到安史之乱结束,无愧于“战功推中兴第一”的评价。然而,郭子仪被抛弃,被诬陷致死,这让李光比完全害怕宦官。安史之乱后,李光比退役徐州。不管唐朝宗怎么召见他,需要他,他就是不敢去见皇帝。虽然这是李光碧消极的生命保护,但另一方面,在别人眼里,这是自尊。即使是他以前的老下属也这么认为他,不再尊重他,这让他很沮丧。他于764年去世,57岁。
谁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郭子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