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义上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大举北伐?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冀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颍州:今河北省河间市;宜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贵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环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 从地域上看,燕云十六州相当于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换句话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的第三年,刚接任不久的赵匡义,准备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业,远征燕云十六州收复失地。战前准备阶段,赵匡义亲自选拔了40万名宋代精兵,准备完成万事留名的伟大事业。
[img]246938[/img]
那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呢?
这必须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儿童皇帝”石敬堂。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相对紧张,但石敬堂是唯一一个愿意成为北方民族儿子的统治者。为了孝敬契丹的父亲,石敬堂愿意献上北方的燕田,这也让石敬堂本人承担了世界的诅咒。
燕地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古代被称为“失燕云而失中原”。@ 契丹人获得了这片宝地,拥有了与中原王朝竞争的资本。可以说,大宋是由大辽管辖的石敬堂开始的。如果燕云没有失去,大宋的寿命至少可以持续几百年。像他的兄弟一样,赵匡义是一位军事才华横溢的皇帝。
赵匡义的眼光比较长远,他早就看出了燕云之地对宋统的重要性,@ 北伐的胜利迫在眉睫。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赵匡义决定北伐还有另一个因素。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蜡烛斧”的典故,因为现代人可以理解这个秘密,当时社会上一定有传言说赵匡义杀死了他的兄弟。
据史料记载,当时很多人支持赵德芳登基,认为赵匡义的地位不对。这种谣言无疑会对赵匡义的统治造成极大的伤害。打破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更大的新闻。显然,北征很受欢迎,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此外,即使赵匡义对他哥哥的死问心无愧,他也需要一些成就来证明自己。首先,大宋时期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如果赵匡义想覆盖他哥哥的聚光灯,他必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扩大土地和开放新疆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赵匡义的理想是美丽的,他的眼睛是长远的,但北伐以失败告终,他所有的计划都失败了。
[img]246939[/img]
当然,也是这场战役的惨败,从此,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400年的心脏病。
那么,为什么北伐会失败呢?
在向契丹发兵之前,赵匡义刚刚进行了北伐,即对北汉的策略。在与北汉作战之前,赵匡义认为用20万兵马赢得北汉很容易。然而,赵匡义显然忘记了一些事情。他的兄弟赵匡胤一生中三次与北汉作战,但都以失败告终。就连北周的柴荣也对北汉发动了许多战争,但他没有得到任何便宜。
不出所料,宋军的北伐遭遇了许多挫折。虽然北伐军凭借人数优势包围了太原城,但这座城市太强大了,宋军无论如何都无法打破它。急功近利的赵匡义非常焦虑。他立即带着20万精锐士兵赶到战场上。当时,围城的宋军人数已达40万。
赵匡义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攻克北汉,却始终无法攻占固若金汤的太原城。@ 或者北汉朝廷的粮草无法支撑,于是开城投降。获胜的赵匡义相对膨胀。他觉得攻占太原都是自己的功劳,于是不顾文武官员的反对,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北上,和契丹人打架,收复失地。
是什么给了赵匡义勇气?
事实证明,在包围太原期间,一支契丹军队南下支援北汉。这支援军被赵匡义一举击败。赵匡义认为契丹人不过尔尔。赵匡义派人到燕迪等候,发现燕云十六州只有10万名契丹守军。此外,这些守军大多是汉族人。赵匡义认为这些守军很弱,估计他们的抵抗力不会太强。
于是,赵匡义立即宣布军队开拔,直奔幽州。然而,赵匡义高估了宋军的战斗力。要知道,宋军已经围城四个月了,士兵们都累了。@ 如果你想从山西到河北,你必须在路上穿越几座山。为了行军,宋军不得不在太原城留下大量的攻城装备,努力轻装上阵。
[img]246940[/img]
显然,没有攻城装备的宋军根本无法突破幽州坚固的城墙。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后勤永远是战争的重中之重。显然,这场战争纯粹是赵匡义的临时起点。他渴望证明自己,但他忽视了战略准备。宋军将军没有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大臣们也没有准备足够的战略物资。
宋军抵达幽州城下时,军粮几乎被消耗掉了。
原因二:赵匡义低估了守军的战斗力,忽视了契丹的援军。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宋军与北汉作战的过程中,他击败了契丹的援军。在这场战斗中,辽军的战斗力并不高。赵匡义错误地认为契丹人不是宋军的将军。从当时辽军的实力来看,即使是疲惫的宋军也能与之作战,更不用说宋军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了?
然而,熟悉古代战争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原王朝的军事优势并不是单独作战的。如果宋军与契丹军进行一对一的对抗,宋军的胜率就很低。在这方面,幽州守将韩德很清楚。虽然宋军被称为精英教师,但宋军的战斗力无法与契丹军相比。宋军能依靠的只是数量优势。
对此,只要把兵力集中在一个地方,然后坚持等待北方的支援,宋军就可以轻松瓦解。@ 韩德让在幽州市集结了燕云地区的所有兵力。据探子报道,宋军为行军已放弃攻城设施,不能对幽州城墙造成太大威胁。大辽一直重视幽州城的战略地位,@ 经营燕地时多次加固城市,使幽州的城防非常坚固。
皇帝的龙战渐行渐远,宋军见中箭的皇帝离开战场,哪里还有打下去的心思?天黑了,耶律休哥牢牢抓住了宋军的怯战心理,让士兵们每人高举两把火炬,在宋军看来,辽国的士兵数量已经超过10万。本来四打一的人数优势已经消失了,宋军也没有再次与辽军作战的打算。双方接战后,辽军确实杀死了宋军。宋军将领见大势已去,也不敢为辽军拼个你死我活。
[img]246941[/img]
按照宋将的部署,首先要稳住局面,然后逐步撤离战场。没想到宋军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宋将只能命令士兵撤退。出乎意料的是,撤退的军令一经下达,士兵们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匆匆南逃。辽军见此,立即追赶,在给宋军造成巨大杀伤后扬长而去。剩下的宋军一路追着皇帝的龙战,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大宋的土地上。到目前为止,赵匡义的北伐之梦已经满盘输了。
毕竟赵匡义没能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反而在军事史上留下了一个笑柄。
这是宋辽战争期间宋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这次战略进攻的成败不仅在军事上改变了宋辽双方的局势,也对宋辽的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宋辽的战略关系从进攻转变为防御,从而使辽辽关系“终宋失望”。直到签署禅源联盟,宋辽一般都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为什么赵匡义登基后一定要大举北伐?他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