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一个消极的形象。魏延第一次出现时,被诸葛亮认定为“反骨”。蜀国的官员和官员都尊重诸葛亮。然而,魏延多次与诸葛亮发生分歧,因此诸葛亮制定了最多的计划,并在死后杀死了魏延。
[img]246598[/img]
但历史上真正的魏延并非如此,他并非“有反骨”的人。
然而,他确实与诸葛亮发生了争论,甚至产生了不满。
那为什么蜀国其他大臣不敢反抗诸葛亮,为什么魏延敢呢?仔细分析有几个原因:
一是魏延与刘备关系良好。当然,如果你和老板关系好,你只会服老板,不会接受别人。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带领数万步卒进入益州,与刘璋争夺益州,魏延以部曲身份与刘备同行。请注意,所谓部曲,是私人武装,是家兵,与刘备的关系是其他部队无法比拟的。此外,在夺取刘璋政权的战争中。在战斗中屡建战功,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被刘备迁至牙门将军。也就是说,他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被封为家兵头目。
[img]246599[/img]
二是魏延战功大。建安22年(217年),刘备带领赵云、黄忠、魏延进攻汉中。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黄忠在定军山砍下了曹操著名将军夏侯元,曹军失败后返回长安。刘备在汉中证明了这一点。魏延在这场战斗中也立下了战功。刘备获得汉中后,大力加强益州与汉中的联系,巩固新燕战略要地,从成都到汉中建拿邮亭异站400多个。
[img]246600[/img]
当刘备从汉中回到成都时,考虑到汉中是一个重要的边防城镇,是军事竞争的战略要地,为了保护汉中和益州的安全,必须选择一名重要的将军。文武群僚私下议论纷纷,人们不谋而合地认为这一重任将由张飞来承担。张飞也“以心许”,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更适合当汉中太守。然而,大家的想法都失败了,刘备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并被提升为镇远将军。
[img]246601[/img]
@ 魏延确实有能力。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在汉中边防要塞处筑起了长城般的坑墙,以拒绝曹魏的偷袭,确保汉中的安全。延熙七年,魏将曹爽率领10万大军进攻汉中。王平在乐城(今城固县北)以极少的兵力抵抗曹爽,就是利用魏延守汉中的防御措施打败了敌人。蜀汉后期将军姜维曾研究和评价魏延在汉中周围的防御策略,认为“与周易重门之义”。所谓“重门”,就是利用地形高低,层层设防,就像重门户一样,使敌人无法进入。姜维曾在魏延设防的基础上,利用坑道围墙,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与曹魏周商多年。由此可见,魏延在汉中太守任上,做得很好,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
[img]246602[/img]
@ 也就是说,魏延性格急躁,目空一切。《三国志·蜀书》说他“善养士卒,勇敢过人”,但也说他“性矜高”,大家都“避之不及”。所谓性矜高,就是他的性格和骄傲。因为他的功绩高,别人不敢和他竞争,大家都让他有点分。他性格直爽,顶撞诸葛亮也就不足为奇了。
[img]246603[/img]
诸葛亮死于北伐。临终前,他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费伟、杨毅和姜伟都参加了会议,主要讨论退伍军人的计划。然而,魏燕没有参加会议。魏燕非常生气,所以他不再接受杨毅的调度,想继续攻击魏。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杨毅的反对。他认为魏燕不听诸葛亮的遗训,打算造反,于是派兵进攻。魏燕被打败并死亡。
[img]246604[/img]
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早年跟随刘备,其实并不是一个“反骨”的人。只是功劳大,性格急躁,和同事发生矛盾。蜀国的一群大臣最终为了大局而杀害了魏延,以避免分裂。
蜀汉的其他大臣都不敢抵抗诸葛亮 为什么魏延敢抵抗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