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带你去追求历史上真实的王羲之,去探索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故事。
五千年来,中国有无数的圣人,但很少有人能被称为“圣人”。例如,西汉司马迁被称为“史圣人”,唐代杜甫被称为“诗圣人”。“圣人”必须在特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赢得了世界冠军,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因此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事实上,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很好的造诣,而且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
[img]242189[/img]
王羲之,字少,来自东晋“王谢”二族之一的琅琊王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和东晋著名政治家王导是表弟,也就是说,王羲之是王导的表弟。《晋书王羲之传》云:
羲之年轻,言语迟钝,人不足为奇。长,辩护,骨卡。尤善的隶书,古今之冠...深受从伯(王)敦和(王)导所的重视。
当王羲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不擅长说话。人们认为他没有任何优势。当他长大后,人们突然发现王羲之性格直爽,善于雄辩。因此,王羲之赢得了表弟王敦和王导的高度重视。
王羲之虽然出身名门,但性格平静。东晋太尉Xi有个女儿叫Xi,年方十六。到了结婚的年龄,Xi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孩子才貌双全,于是派心腹管家去王导府相看。当时王家子侄都住在东厢房,听说太尉派人去找女婿,纷纷打扮,十分恭谨。只有王羲之不在乎被太尉看重,躺在床上,连起身都没有。管家看了很久,回到西鉴府,对西鉴说:
“王家的少爷们都很好。听说我去了,他们都很重视,言行也很矜持。然而,只有一个少年躺在东床上,坦着肚子,对我漠不关心。他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听了这话,习鉴笑着说:“东床上那个坦着肚子的年轻人,正是我要选的女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起源。
王羲之被Xi选为女婿后,他身后有丞相和太尉的帮助,让他很快立足朝廷。后来被封为秘书郎、宁远将军、会稽内史和右将军。
王羲之在书法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众所周知,当王羲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历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事件。如果他不敏感,他很可能会被他的叔叔王敦杀死。
正如上面提到的,王羲之从小就深受叔叔王敦和王导的喜爱。王敦是王导的表弟。西晋末年,王敦和王导协助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将军。在王的众多侄子中,王敦更喜欢王羲之,有时甚至抱着小王羲之睡觉。
一天,王敦先起床,看着王羲之还在睡觉,便没有叫醒他。这时,王敦的心腹钱凤走进来,想和王敦商量谋反的计划。王敦怕别人听到,让家里所有的仆人都退下来,一时忘了床上的王羲之。王敦和钱凤正详细推敲谋反细节,突然想起王羲之还在床上。毕竟,叛乱是一件大事,即使是他的侄子,王敦也不能手软。于是,王敦二话没说,拔起剑,冲到隔壁卧室,打算杀王羲之。然而,当他打开被子时,他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还在轻轻地打鼾。王敦心软地说:“看来他睡着了,不杀他。”
[img]242190[/img]
事实上,王羲之真的睡着了吗,不是吗?“智囊”云: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就是吐污头被褥,诈熟眠。
原来,王羲之早上睡得很朦胧,正要起床,但他听到叔叔在和另一个人讨论叛乱。他非常害怕,知道他听到了不该听的消息,他无疑会死。为了活下去,王羲之灵机一动,在脸上和被子上涂了很多唾液,然后继续假装睡觉。当他的叔叔王敦打开被子时,他看到王羲之还在睡觉,以为他什么也没听见。毕竟,他是侄子。既然他没听见,他就不必杀了他。
王羲之虽然年轻,但在关键时刻依靠智慧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令人钦佩。如果王羲之当时没有想到假装睡觉的方法,恐怕世界上就没有“书圣”了。
王羲之听说叔叔要造反,他是怎么挽救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