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袁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击败公孙赞统一北方四州后,袁绍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大,然后他攻击了皇帝所在地的许都。如果官渡之战没有失败,可以说袁绍可能会被称为皇帝,无论他是否能攻击许都。看看袁绍当皇帝的野心吗?
[img]238693[/img]
董卓独揽朝廷大权后,想废除皇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当皇帝。袁绍反对这件事,袁绍非常生气。董卓说:“你小子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我想,谁敢不服从我!”见董卓怒不可遏,袁绍恐怕招来了杀人之祸,就想以回家和当太傅叔叔商量为由离开袁绍。但董卓又说:“刘氏的这种不能再留下了。袁绍虽然指责董卓,但也无法阻止,只好离开首都逃到冀州。事后不久,董卓果然将皇帝刘辨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随着袁绍等人的叛乱,留在首都的袁氏族人都被杀了,当然还有他的叔叔太傅袁奎。这件事被一些史书记载,说“天子之立不绍意”。有些事情看似不重要,但仔细想想,却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发生的。比如袁绍的废帝另立,恰恰说明是谁当的,刘家已经说不算了,但董家说了算,董卓要当皇帝了。这也启发了当时的诸侯,只要我有权力,我也可以当皇帝!你看,皇帝身边没有新一代人才,有想法有能力的人都去诸侯身边了。同样,当名人说服诸侯时,他们会说汉朝的“陵迟”、“朝廷播越”等等。恐怕这就是袁绍称帝想法的由来!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终于摆脱了董卓部对李珏等人的控制,东逃洛阳。袁绍和诸侯面临着一个选择。他们应该欢迎他们的领土吗?袁绍的一些顾问积极主张欢迎,而另一些人则说,汉道陵已经很久了。拯救这个死去的人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吗?皇帝已经成了废物,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麻烦呢?事实上,谋士们有自己的观点是正常的。袁绍不想接皇帝,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当皇帝。
果然,当他打败公孙赞,统一北方四州时,当皇帝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袁绍私下告诉耿苞,汉朝的命运已经耗尽。袁是黄胤,黄胤代替赤德。这是上帝的意志。我应该顺应上帝的意志,取代汉朝为皇帝。袁绍让耿苞把这个消息传播到将军官员身上。很多人认为耿苞这是极其傲慢,妖言惑众,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该杀的。袁绍见时机不成熟,就杀了耿苞,以撇清自己。
[img]238694[/img]
袁绍放弃了这个想法吗?当然不是,但此时皇帝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的有利条件迅速扩大,袁绍暂时无法表达。但不表达并不意味着没有想法,下面的事情是他称帝的想法并没有消失。
袁绍的表弟袁术在建安两年后被称为皇帝。早在兴平二年(195年),皇帝就被李珏等人打败,历史上被称为曹阳之败。袁术告诉群下,刘氏已经结束了。我的四代三公,全世界的人都回到了我的心里。我应该响应上帝的意志,顺应人民的心。你怎么想呢结果当场遭到反对。但袁术一意孤行,还是称帝。袁术当皇帝不受欢迎,诸侯和他划清界限。袁术不得不把皇帝的名字给袁绍,因为他很快就失败了。他还想到青州会依附侄子袁谭。袁术说:“汉朝失天下已经很久了。以前的皇帝提拔和政治事务都掌握在我们袁氏家族。如今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种情况就像周末战国七雄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谁实力强谁就会变大。更何况我们袁氏受命应该拥有世界,这已经有符瑞明显的表现了。现在你有四州,人口百万,没有人比你更强大,也没有人比你更有威望。曹操想要拯救已经衰弱的汉朝,他怎么能让死者再次活下去呢?史书在这里给了四个字:“绍阴然之”。当皇帝失败时,袁绍仍然认为这是真的。这是否意味着袁绍也是“贼心不死”?随后,袁绍对曹操发动了战争,矛头指向皇帝所在的徐县。这一行动的目的很明显吗?如果官渡之战不是大败,即使曹操和皇帝没有被袁绍抓住,袁绍也会成为皇帝吗?
可惜袁绍有当皇帝的野心,却没有当皇帝的生命。除了天意民心,袁氏兄弟的才华和胸怀也不可能成功。袁氏四世三公,名扬天下;袁术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左将军,在三国早期诸侯中军职最高;袁绍很早就有了北方的冀州,势力很强。如果兄弟同心,这个世界上真的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不幸的是,袁绍与公孙赞争夺地盘,而袁术与公孙赞结盟;袁术与刘表争夺地盘,而袁绍则与刘表结盟。这种情况被史书称为“兄弟携二”,或者像贾诩说的那样“兄弟不能相容”,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世界!
袁绍想自己称帝的想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他为什么要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