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全国军队南下深入宋境,摆出攻灭北宋、统治世界的姿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232750[/img]
消息传到汴京,宋廷顿时慌了,许多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说,才到禅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以八牛弩射杀辽州濮阳。由于自身原因,辽早就通过降辽老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同意议和,于12月(1005年1月)派曹到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2万、20万,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代又称禅渊郡,因为禅州(河南濮阳),所以历史上被称为“禅渊之盟”。
以上是百度条目“禅源联盟”的介绍,宋辽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后人的解读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第一,大多数是在宋朝到清朝之前,认为这是一个“城下联盟”,是一个极其屈辱的条约;第二,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两国统治阶级的勇气和智慧值得高度赞赏,认为武力冲突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从而避免了惨烈战争带来的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
@ 让我们来看看辽朝为什么要兴师动众,讨伐宋朝。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两次攻击辽朝(979年和986年)。其战略目标是恢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驱逐契丹的力量,确保宋朝北部边境的安全,实现复兴中原王朝的目的。虽然这两场战役以宋军的惨败告终,但由于战场位于宋辽边境辽朝一侧,不可避免地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焚烧、杀戮和抢劫是古代军队的习惯性风格,尤其是在敌国,几乎肆无忌惮)。此外,莫州和英洲被称为“关南”,自始至终都掌握在宋军手中,这对辽朝内部的强硬派来说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耻辱。
不难看出,辽朝的大规模南进只是虚张声势。真正的战略目的只是收复关南两州。然而,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辽军缺乏攻坚能力,他们无法夺取最重要的英洲堡垒。因此,他们暂时改变了攻击目标,绕过了坚实的防御区域,向南推进——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失败,或者应用军事术语,称为战略失败和战术胜利。
[img]232751[/img]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辽宋在禅渊对峙中的战略优劣。
宋军擅长防御作战,辽军具有野战优势,而禅州的战略地位并不特别重要。它也是一个普通的州城,不是一个重点设防区。因此,与太原、英洲等地相比,城市防御工事是不可能的。然而,辽军不仅停留在城市下面,还被宋军弩射杀。由此可见,辽军要么没有攻坚的思想准备,要么根本没有攻坚的能力,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在寇准的强迫下,真宗皇帝亲征。到了禅州,如果辽军有能力破城俘虏他,北宋会灭亡吗?然而,他绝对可以在下一次谈判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就像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一样。
显然,辽军愿意接受谈判,是在评估自己的实力不能破城,后路有随时被切断的危险后做出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战略优势实际上是宋朝。
辽军是战争的发起者和入侵者,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在获得年币后可以安全撤退。因此,“禅源联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能算作公平协议,也不能算作屈辱的城下联盟。
@ 让我们仔细讨论一下“禅渊之盟”对辽宋的影响。
简单地说,从维持和平的角度来看,该协议确实保证了两国之间持续120年的相对和平(辽朝中部有几次虚张声势入侵,勒索北宋增加年币)。对辽国来说,年币的获取相当于对财政收入的非常重要的补充,有助于维护辽国的财政平衡,减轻辽国人民的负担,间接维护辽国统治的稳定。对辽军来说,对宋军能战而不敢战的致命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建立了胜利的信心。
诚然,支付的年币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宋代影响不大。然后,在两国边境的争议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宋代商人可以轻松赚取巨额利润,这相当于收回了年币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王朝士兵的血腥战斗、生命和鲜血的优势很容易被埋葬。无论是参加战争的士兵还是其他地方的士兵,他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我们的战斗真的有意义吗?既然朝廷希望用金钱来解决与敌国的军事冲突,并且真的解决了,为什么要冒自己的生命危险呢?此外,军人的使命不再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战,那么为什么平日里要进行流血流汗的训练呢?
随着和平的延续,北宋军队逐渐转型(驻扎在西夏前线的禁军除外),成为朝廷用巨额资金支持的装饰。他们只能吃白饭,不能打仗。其中,与辽朝对峙的北方边境堕落得更彻底。久而久之,连严肃的人都不愿意当兵,士兵素质也很低。
签署“禅源联盟”,典型的是短期利大于弊,长期弊大于利的选择,很好地诠释了伟大领导人的名言——争取和平,和平;妥协寻求和平,和平死亡!
宋辽历史上揭秘[禅渊之盟]的影响是什么?